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微生物燃料电池不锈钢网阴极制备及产电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能源危机与废物资源化第11-13页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第11页
        1.1.2 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第11-12页
        1.1.3 厌氧污水处理技术第12-13页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第13-21页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3-14页
        1.2.2 MFC 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3 MFC 技术的优势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20-21页
    1.3 454 焦磷酸测序第21-22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4.1 课题来源第22页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5-35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设计第25-26页
    2.3 反应器的构建第26-29页
        2.3.1 SSM-MFC 及 CC-MFC 的构建第26-27页
        2.3.2 CC-No C/PTFE-MFC 的构建第27-28页
        2.3.3 SSM/WBM-MFC 的构建第28-29页
        2.3.4 缓冲溶液及有机底物的配制第29页
    2.4 接种和启动第29-30页
    2.5 实验方法第30-35页
        2.5.1 电压数据监测采集第30页
        2.5.2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第30-31页
        2.5.3 内阻分析第31-32页
        2.5.4 COD 的测量与计算第32页
        2.5.5 库伦效率的测量与计算第32-33页
        2.5.6 DNA 提取和 454 焦磷酸测序第33-34页
        2.5.7 454 焦磷酸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4-35页
第3章 基于不锈钢网阴极的 MFC 产电性能及微生物群落分析第35-51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基于 SSM 和 CC 阴极的 MFC 产电性能第36-38页
    3.3 基于 SSM 和 CC 阴极的 MFC第38-39页
    3.4 基于 SSM 和 CC 阴极的 MFC 微生物群落第39-49页
        3.4.1 微生物多样性及分类单元丰度第39-42页
        3.4.2 主成分分析第42页
        3.4.3 层次聚类分析第42-44页
        3.4.4 门水平下的阴阳极微生物群落第44-45页
        3.4.5 纲水平下的阴阳极微生物群落第45-46页
        3.4.6 科水平下的阳极微生物群落分析第46-48页
        3.4.7 科水平下的阴极微生物群落分析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基于不锈钢网和防水透气膜的 MFC 阴极制作方法探究第51-69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基于 CC 无 Carbon/PTFE 层的 MFC 产电性能及处理效果第52-55页
        4.2.1 电压及功率输出第52-53页
        4.2.2 COD 去除率及库伦效率第53-54页
        4.2.3 MFC 内溶解氧含量第54-55页
    4.3 SSM/WBM-MFC 的制备第55-60页
        4.3.1 传统阴极制备第55-57页
        4.3.2 以 SSM 代替 CC 的阴极制备第57-58页
        4.3.3 SSM/M 阴极制备第58-59页
        4.3.4 SSM/Pt on M 阴极制备第59-60页
        4.3.5 Pt on M 阴极制备第60页
    4.4 SSM/WBM-MFC 的产电性能第60-64页
        4.4.1 SSM/M-MFC 功率输出及长期运行稳定性第60-63页
        4.4.2 SSM/Pt on M-MFC 和 Pt on M-MFC 产电性能及长期运行稳定性第63-64页
    4.5 SSM/WBM-MFC 内阻第64-65页
    4.6 SSM/WBM-MFC 的处理效果第65-66页
    4.7 SSM/WBM-MFC 的经济性分析及制作方法评价第66-67页
    4.8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类生物炭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比较
下一篇: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