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9页
1 研究背景第9-26页
    1.1 引言第9页
    1.2 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进展第9-26页
        1.2.1 情绪智力第9-18页
        1.2.2 人际关系第18-20页
        1.2.3 应对方式第20-23页
        1.2.4 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第23-26页
2 研究总体设计第26-27页
    2.1 问题提出第26页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页
    2.3 研究假设第26-27页
3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27-30页
    3.1 研究对象第27-28页
    3.2 研究工具第28-29页
        3.2.1 情绪智力量表(EIS)第28页
        3.2.2 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第28-29页
        3.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第29页
    3.3 研究过程第29-30页
4 结果分析第30-49页
    4.1 大学生情绪智力特点研究第30-35页
        4.1.1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总体得分情况第30页
        4.1.2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上的差异第30-31页
        4.1.3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民族上的差异第31页
        4.1.4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是否独子上的差异第31-32页
        4.1.5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第32页
        4.1.6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年级上的差异第32-33页
        4.1.7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专业上的差异第33页
        4.1.8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33页
        4.1.9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第33-34页
        4.1.10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第34-35页
    4.2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研究第35-40页
        4.2.1 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得分情况第35-36页
        4.2.2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第36页
        4.2.3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民族上的差异第36-37页
        4.2.4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是否独子上的差异第37页
        4.2.5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第37-38页
        4.2.6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第38页
        4.2.7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第38页
        4.2.8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38-39页
        4.2.9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第39页
        4.2.10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父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第39-40页
    4.3 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第40-45页
        4.3.1 大学生应对总体得分情况第40-42页
        4.3.2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第42页
        4.3.3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民族上的差异第42-43页
        4.3.4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是否独子上的差异第43页
        4.3.5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第43页
        4.3.6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第43-44页
        4.3.7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专业上的差异第44页
        4.3.8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44页
        4.3.9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第44页
        4.3.10 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第44-45页
    4.4 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第45-49页
        4.4.1 相互关系的探讨(关系分析)第45-48页
        4.4.2 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第48-49页
5 综合讨论第49-60页
    5.1 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的特点第49-57页
        5.1.1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第49-50页
        5.1.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第50-54页
        5.1.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第54-57页
    5.2 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对应对方式的关系的分析讨论第57-60页
        5.2.1 相关关系的影响第57-59页
        5.2.2 回归影响分析第59-60页
6 结论第60-61页
7 教育建议第61-71页
    7.1 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方面的教育建议第61-62页
        7.1.1 针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1页
        7.1.2 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1-62页
    7.2 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教育建议第62-65页
        7.2.1 针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2-63页
        7.2.2 针对不同院校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3页
        7.2.3 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3-64页
        7.2.4 针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4-65页
    7.3 提高大学生应对方式技巧上的教育建议第65-67页
        7.3.1 针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5页
        7.3.2 针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5页
        7.3.3 针对独生与否情况不同的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5-66页
        7.3.4 针对不同院校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6页
        7.3.5 针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6页
        7.3.6 针对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的教育建议第66-67页
    7.4 从提高情绪智力角度改善应对方式的教育建议第67-70页
        7.4.1 教育者的引导第67-68页
        7.4.2 合理课程设置第68页
        7.4.3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渗透进情绪智力教育第68-69页
        7.4.4 开展情绪体验活动第69页
        7.4.5 进行有系统性的情绪能力与行为训练第69-70页
    7.5 从人际关系角度改善应对方式的教育建议第70-71页
8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1-73页
    8.1 研究不足第71页
    8.2 研究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附录第79-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药师佛信仰研究
下一篇:精神型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对主动性行为与创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