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盾构法(全断面开挖)论文

浅覆土对水下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影响及损伤诊断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第10-11页
    1.2 水下盾构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第11-13页
        1.2.1 国内外水下盾构隧道的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3页
        1.2.2 水下盾构隧道施工的优越性第13页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4.1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2 浅覆土对管片上浮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6-20页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1.6.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6.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管片上浮机理分析及最小覆土厚度理论计算第22-37页
    2.1 管片上浮机理分析第22-24页
        2.1.1 管片上浮过程分析第22-23页
        2.1.2 影响管片上浮的内外部荷载第23-24页
    2.2 垂直和水平土压力的确定第24-28页
        2.2.1 垂直土压力第25-27页
        2.2.2 水平土压力第27-28页
        2.2.3 适用情况第28页
    2.3 外水压力的确定第28-32页
        2.3.1 折减系数法第29页
        2.3.2 理论计算法第29-30页
        2.3.3 饱和土中盾构隧道水压力模型法第30-31页
        2.3.4 适用情况第31-32页
    2.4 最小覆土厚度理论计算方法第32-36页
        2.4.1 简化计算方法第32-33页
        2.4.2 考虑土间摩擦效应的计算方法第33-35页
        2.4.3 考虑上覆土拱效应的计算方法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浅覆土水下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第37-55页
    3.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简介第37-38页
        3.1.1 隧道工程有限元法第37-38页
        3.1.2 ANSYS软件简介第38页
    3.2 管片上浮有限元模型要素分析第38-42页
        3.2.1 计算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第38-39页
        3.2.2 材料本构模型第39-40页
        3.2.3 初始地应力场及位移场第40-41页
        3.2.4 开挖与支护的实现第41页
        3.2.5 上浮力的加载第41-42页
    3.3 浅覆土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有限元模拟第42-49页
        3.3.1 工程背景第42-44页
        3.3.2 假设条件第44页
        3.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3.3.4 最浅覆土断而管片上浮数值模拟分析第45-47页
        3.3.5 冲淤卸载后管片上浮数值模拟分析第47-49页
    3.4 管片上浮现场监测第49-52页
        3.4.1 管片上浮监测目的第49页
        3.4.2 现场监测方案设计第49-51页
        3.4.3 最浅覆土断面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第51-52页
    3.5 工程实例理论计算第52-53页
        3.5.1 简化方法计算结果第52页
        3.5.2 改进方法计算结果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4 浅覆土对水下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影响规律研究第55-70页
    4.1 计算工况第55页
    4.2 覆土厚度对管片上浮影响的模拟结果及分析第55-62页
        4.2.1 管片位移第55-58页
        4.2.2 土体位移第58-60页
        4.2.3 土体塑性应变第60-62页
    4.3 土体特性对管片上浮影响的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2-69页
        4.3.1 管片位移第62-65页
        4.3.2 土体位移第65-67页
        4.3.3 土体塑性应变第67-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 水下盾构隧道管片上浮致伤诊断及控制技术研究第70-82页
    5.1 理想点法理论基本原理第70-71页
        5.1.1 创建评价指标矩阵第70页
        5.1.2 确定正负理想点第70-71页
        5.1.3 确定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点的距离第71页
        5.1.4 计算理想点贴进度第71页
    5.2 融合权重第71-72页
        5.2.1 客观赋权的变异系数法第71-72页
        5.2.2 主观赋权的AHP-乘积标度法第72页
        5.2.3 融合权重法第72页
    5.3 基于理想点法的管片上浮损伤诊断模型第72-74页
        5.3.1 建立多层次管片上浮损伤诊断体系第72-73页
        5.3.2 建立管片上浮损伤诊断评价指标集第73-74页
        5.3.3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第74页
        5.3.4 确立正负理想点第74页
        5.3.5 判定管片上浮损伤诊断等级第74页
    5.4 南湖路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损伤诊断第74-76页
        5.4.1 获得各评价指标值第74-75页
        5.4.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第75-76页
        5.4.3 南湖路过江盾构隧道管片上浮结果的判定第76页
    5.5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损伤控制技术研究第76-80页
        5.5.1 合理确定覆土厚度第76-77页
        5.5.2 改善土体特性第77-79页
        5.5.3 减少上覆土体的扰动第79-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83页
    6.3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通行政策及其引发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
下一篇:土压平衡盾构高含水量渣土出渣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