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16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9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1页 |
| 三、论文基本概念阐释和理论分析 | 第11-14页 |
| 1、新媒体 | 第11-12页 |
| 2、公共危机管理 | 第12-13页 |
| 3、危机治理理论 | 第13页 |
| 4、信息传播理论 | 第13-14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六、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传播特点及对我国政府的挑战 | 第16-23页 |
|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传播的要素 | 第16-17页 |
| 1、危机传播的主体 | 第16-17页 |
| 2、危机传播的客体 | 第17页 |
| 3、危机传播的渠道 | 第17页 |
| 二、新媒体时代危机信息传播的特点 | 第17-19页 |
| 1、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 | 第17-18页 |
| 2、信息传播主体的多样性 | 第18页 |
| 3、信息传播过程的互动性 | 第18-19页 |
| 4、信息传播方式的虚拟性 | 第19页 |
| 三、新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提出的新挑战 | 第19-23页 |
| 1、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影响政府公信力 | 第19-20页 |
| 2、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困难加大 | 第20-21页 |
| 3、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法律和制度要求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 | 第23-35页 |
| 一、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危机治理现有形式 | 第23-27页 |
| 1、政府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 | 第23-24页 |
| 2、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门户网站的建立 | 第24-25页 |
| 3、政府官方微博开通 | 第25-26页 |
| 4、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 第26-27页 |
|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危机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 1、政府部门管理思想落后,消极应对 | 第27页 |
| 2、缺乏与社会多元主体的沟通和互动 | 第27-28页 |
| 3、对新媒体的作用重视不足,运用效率不高 | 第28-29页 |
| 三、案例分析——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 | 第29-32页 |
| 1、案件回顾 | 第29-30页 |
| 2、案件分析 | 第30-32页 |
| 四、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危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 1、缺乏应对新媒体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 第32-33页 |
| 2、缺少新环境下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 第33-34页 |
| 3、危机防范治理教育的不足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应对策略 | 第35-47页 |
| 一、新媒体时代政府的应对策略 | 第35-40页 |
| 1、政府部门应更新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 第35-36页 |
| 2、加快新媒体时代危机信息治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 | 第36-37页 |
| 3、充分重视并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 | 第37-38页 |
| 4、积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构建多元参与的危机治理常设机构 | 第38-39页 |
| 5、加快公共危机防范治理教育 | 第39-40页 |
| 二、新媒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角色 | 第40-43页 |
| 1、加强与同行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 | 第40-41页 |
| 2、提升职业素养,加强行业自律 | 第41-42页 |
| 3、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好“信息交流的桥梁” | 第42-43页 |
| 三、新媒体时代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 | 第43-47页 |
| 1、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43-44页 |
| 2、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 | 第44-45页 |
| 3、公众的社会责任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