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发展 | 第14-18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二) 理论发展 | 第15-18页 |
1. 毛泽东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2. 邓小平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 | 第16-17页 |
3. 江泽民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 | 第17页 |
4. 胡锦涛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 | 第17-18页 |
二、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 | 第18-26页 |
(一) 农业合作化时期 | 第18-21页 |
1. 农业互助合作的渊源 | 第18-19页 |
2. 初级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3. 初级农业合作社 | 第20页 |
4.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20-21页 |
(二) 人民公社时期 | 第21-23页 |
1.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决策 | 第21-22页 |
2.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曲折发展 | 第22页 |
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 | 第22-23页 |
(三)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集体经济 | 第23-25页 |
1. 人民公社继续存在 | 第23-24页 |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24-25页 |
(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时期 | 第25-26页 |
三、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和成果 | 第26-32页 |
(一)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 | 第26-29页 |
1. 农村集体经济是维护基层政权稳定的保障 | 第26页 |
2. 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断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 第26-27页 |
3. 农村集体经济能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 第27-28页 |
4. 农村集体经济能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 第28-29页 |
(二)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成果 | 第29-32页 |
1. 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 第29页 |
2. 促进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 | 第29-30页 |
3.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 | 第30-31页 |
4. 提供公共产品、推进城镇化建设 | 第31-32页 |
四、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模式分析 | 第32-38页 |
(一) 苏南模式 | 第32-33页 |
(二) 华西模式 | 第33-34页 |
(三) 珠江模式 | 第34-35页 |
(四) 南街模式 | 第35-36页 |
(五) 对典型模式的评价分析 | 第36-38页 |
五、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一)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 | 第38页 |
(二)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 第38-42页 |
1.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可持续问题 | 第40页 |
2. 农村集体债务化解问题 | 第40-41页 |
3. 农村集体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 第41-42页 |
六、 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 第42-48页 |
(一) 加大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 | 第42-43页 |
1. 提高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 | 第42-43页 |
2. 在财政金融方面对农村集体经济给予支持 | 第43页 |
(二)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主体的法人地位 | 第43-44页 |
1. 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 | 第43-44页 |
2.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 第44页 |
(三) 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 | 第44-46页 |
1. 农业科研投入以财政为主 | 第45页 |
2. 鼓励私营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 | 第45-46页 |
(四) 寻求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第46-47页 |
(五) 改革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 第47-48页 |
1. 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 | 第47页 |
2. 培养农业技术人员 | 第47页 |
3. 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