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二、涉及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 | 第10页 |
四、论文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网络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2-16页 |
一、我国网络行政监督概念 | 第12-13页 |
(一) 行政监督的概念 | 第12页 |
(二) 网络行政监督的定义 | 第12-13页 |
(三) 我国行政监督与网络行政监督的关系 | 第13页 |
二、网络行政监督的特征 | 第13-16页 |
(一) 网络行政监督凸显群众监督的民主性 | 第13-14页 |
(二) 网络行政监督扩大了群众监督客体的广泛性 | 第14页 |
(三) 网络行政监督凸显群众监督的敏锐性 | 第14-15页 |
(四) 网络行政监督凸显群众监督的时代性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网络行政监督的现状 | 第16-25页 |
一、网络行政监督的积极作用 | 第16-19页 |
(一) 网络行政监督在整治腐败环节效果显著 | 第16-17页 |
(二) 网络行政监督促进监督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 | 第17-18页 |
(三) 网络行政监督强化了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力 | 第18-19页 |
二、网络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19-25页 |
(一) 网络行政监督信息真伪难辨 | 第19-20页 |
(二) 网络行政监督不当损害他人权利 | 第20-22页 |
(三) 网络行政监督不当威胁行政安全 | 第22-23页 |
(四) 网络行政监督存在立法缺陷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网络行政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5-27页 |
一、主观认识的差异性 | 第25页 |
二、掌握有效监督信息速度缓慢 | 第25-26页 |
三、软性监督无法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 | 第26页 |
四、网络行政监督范围与渠道狭窄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网络行政监督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27-37页 |
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监管条例 | 第27-31页 |
二、加强监督网络服务商的审查监管责任 | 第31-33页 |
三、规范网络违法追责办法 | 第33-35页 |
四、完善网络行政监督方式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发表论文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