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12-13页 |
2.1.1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测量 | 第12页 |
2.1.3 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现状 | 第12-13页 |
2.2 心理疾病污名 | 第13-14页 |
2.2.1 心理疾病污名的概念与种类 | 第13页 |
2.2.2 心理疾病污名的测量 | 第13-14页 |
2.3 专业心理求助污名 | 第14-15页 |
2.3.1 求助自我污名的概念 | 第14页 |
2.3.2 求助污名的测量 | 第14-15页 |
2.4 自我接纳 | 第15-16页 |
2.4.1 自我接纳的概念 | 第15页 |
2.4.2 自我接纳的测量 | 第15-16页 |
2.5 污名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 第16-18页 |
3 研究构想 | 第18-22页 |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18页 |
3.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3.4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3.4.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3.4.2 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4 研究一: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现状 | 第22-30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4.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 第23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3-26页 |
4.3.1 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总体状况 | 第23-24页 |
4.3.2 不同性别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比较 | 第24页 |
4.3.3 不同年级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比较 | 第24页 |
4.3.4 不同专业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比较 | 第24-25页 |
4.3.5 母亲不同受教育水平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比较 | 第25页 |
4.3.6 父亲不同受教育水平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比较 | 第25页 |
4.3.7 不同家庭月收入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比较 | 第25-26页 |
4.3.8 不同家庭居住地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比较 | 第26页 |
4.4 讨论 | 第26-28页 |
4.5 结论 | 第28-30页 |
5 研究二:心理疾病公众污名、求助自我污名、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 第30-3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1-33页 |
5.3.1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求助自我污名、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相关分析 | 第31页 |
5.3.2 求助自我污名在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1-33页 |
5.4 讨论 | 第33-34页 |
5.4.1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与求助自我污名的关系 | 第33页 |
5.4.2 求助自我污名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 第33页 |
5.4.3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 | 第33页 |
5.4.4 求助自我污名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5.5 结论 | 第34-36页 |
6 研究三: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对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 | 第36-40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36页 |
6.2.3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6.3 研究结果 | 第37-38页 |
6.3.1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自我接纳、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间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6.3.2 自我接纳在心理疾病公众污名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间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37-38页 |
6.4 讨论 | 第38页 |
6.5 结论 | 第38-40页 |
7 小结 | 第40-44页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40页 |
7.2 建议 | 第40-41页 |
7.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1-42页 |
7.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
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