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20页 |
1.1.1 网络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 | 第8-12页 |
1.1.2 恶意代码发展迅速 | 第12-14页 |
1.1.3 恶意代码的反分析技术 | 第14-16页 |
1.1.4 恶意代码行为分析技术 | 第16-20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1-22页 |
第2章 基于虚拟机的恶意代码行为分析 | 第22-30页 |
2.1 虚拟化技术 | 第22-24页 |
2.2 基于虚拟机的恶意代码分析原理 | 第24-26页 |
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2.3.1 用户空间行为分析 | 第26-28页 |
2.3.2 内核空间行为分析 | 第28页 |
2.4 现阶段研究的缺陷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虚拟机的内核模块分析模型 | 第30-40页 |
3.1 “In-VM”检测思想 | 第30-32页 |
3.2 行为分析模型 | 第32-37页 |
3.2.1 恶意内核模块的主要行为 | 第32-34页 |
3.2.2 行为分析模型 | 第34-36页 |
3.2.3 模型分析 | 第36-37页 |
3.3 恶意行为判别 | 第37-39页 |
3.3.1 关键内核数据 | 第37页 |
3.3.2 系统函数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系统实现 | 第40-48页 |
4.1 KVM 虚拟机 | 第40-43页 |
4.2 系统实现 | 第43-47页 |
4.2.1 建立 In-VM Kernel space | 第43页 |
4.2.2 内核空间切换 | 第43-45页 |
4.2.3 行为捕获 | 第45-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实验 | 第48-55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48页 |
5.2 实验环境 | 第48页 |
5.3 试验内容 | 第48-54页 |
5.3.1 DKOM 技术 | 第48-50页 |
5.3.2 函数 HOOK | 第50-53页 |
5.3.3 函数执行监视 | 第53-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5-5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5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