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以Z市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8-14页 |
(一) 背景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 关于流浪儿童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8-9页 |
2、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现状的研究 | 第9-10页 |
(三) 社工介入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1、 认知行为学派的认知行为理论 | 第10-11页 |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第11页 |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1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六)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2-14页 |
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页 |
2、 研究的难点 | 第12-14页 |
二、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18页 |
(一)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 第14-15页 |
1、 情感方面 | 第14页 |
2、 认知方面 | 第14页 |
3、 行为方面 | 第14-15页 |
(二)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 自身原因 | 第15页 |
2、 家庭原因 | 第15-16页 |
3、 社会原因 | 第16-18页 |
三、 社工介入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过程 | 第18-26页 |
(一)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个案介入方法 | 第18-19页 |
1、 心理辅导 | 第18页 |
2、 认知疗法 | 第18页 |
3、 行为矫治方法 | 第18页 |
4、 游戏治疗法 | 第18-19页 |
(二)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社工介入 | 第19-26页 |
1、 案例一 | 第19-22页 |
2、 案例二 | 第22-26页 |
四、 流浪儿童心理救助的策略措施 | 第26-30页 |
(一) 预防流浪儿童的产生 | 第26-28页 |
1、 改善适宜的家庭环境 | 第26-27页 |
2、 加强学校教育 | 第27页 |
3、 完善政府职能 | 第27-28页 |
(二) 实施流浪儿童的心理救助措施 | 第28-30页 |
1、 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第28页 |
2、 培养专业人才 | 第28-29页 |
3、 转变救助机构救助模式 | 第29页 |
4、 链接社会资源 | 第29-30页 |
五、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社工介入的反思 | 第30-33页 |
(一) 优势 | 第30-31页 |
1、 理论优势 | 第30页 |
2、 方法优势 | 第30-31页 |
3、 提倡新模式 | 第31页 |
(二) 困境 | 第31-33页 |
1、 专业伦理困境 | 第31-32页 |
2、 后续跟踪困难 | 第32页 |
3、 社工专业支持资源受限 | 第32-33页 |
六、 小结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个人简历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