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氮化碳基材料催化环境污染物光降解与二氧化碳固定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7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9页
        1.1.1 环境污染现状简介第16-17页
        1.1.2 光催化作用的优势第17-18页
        1.1.3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第18-19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第19-21页
    1.3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因素第21-23页
        1.3.1 电子结构第21页
        1.3.2 晶体结构第21-22页
        1.3.3 表面结构第22-23页
    1.4 半导体的功能化设计第23-36页
        1.4.1 结构修饰第23-25页
        1.4.2 化学掺杂第25-28页
            1.4.2.1 金属掺杂第25-26页
            1.4.2.2 非金属掺杂第26-28页
            1.4.2.3 共掺杂第28页
        1.4.3 构筑异质结第28-35页
            1.4.3.1 半导体-半导体异质结第29-32页
            1.4.3.2 半导体-助催化剂异质结第32-34页
            1.4.3.3 多组分异质结第34-35页
        1.4.4 其他修饰方法第35-36页
    1.5 常用半导体的研究进展第36-45页
        1.5.1 二氧化钛(TiO_2)第36-38页
        1.5.2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第38-41页
        1.5.3 硫锌镉固溶体(Zn_xCd_(1-x)S)第41-43页
        1.5.4 氧铈锆固溶体(Ce_xZr_(1-x)O_2)第43-45页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45-47页
第二章 PCN/ZS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7-66页
    2.1 引言第47-48页
    2.2 实验部分第48-54页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48-50页
            2.2.1.1 实验仪器第48-49页
            2.2.1.2 实验试剂第49-50页
        2.2.2 催化剂的制备第50页
            2.2.2.1 PCN的制备第50页
            2.2.2.2 PCN/ZS的制备第50页
        2.2.3 表征方法第50-53页
            2.2.3.1 X射线衍射(XRD)第50-51页
            2.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51页
            2.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第51-52页
            2.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52页
            2.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52-53页
            2.2.3.6 荧光光谱(PL)第53页
        2.2.4 光催化降解MB反应第53-5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4-65页
        2.3.1 XRD分析第54-55页
        2.3.2 TEM和EDS分析第55-56页
        2.3.3 FT-IR分析第56-57页
        2.3.4 DRS分析第57-58页
        2.3.5 PL光谱分析第58-59页
        2.3.6 XPS分析第59-60页
        2.3.7 MB降解光催化活性第60-62页
        2.3.8 化学稳定性评估第62-63页
        2.3.9 主要活性物种的确定第63-64页
        2.3.10 降解MB的反应机理第64-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BCN/ZS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6-79页
    3.1 引言第66-67页
    3.2 实验部分第67-68页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67页
            3.2.1.1 实验仪器第67页
            3.2.1.2 实验药品第67页
        3.2.2 BCN/ZS复合材料的制备第67-68页
            3.2.2.1 BCN的制备第67-68页
            3.2.2.2 BCN/ZS的制备第68页
        3.2.3 表征方法第68页
        3.2.4 光催化降解MB反应第6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8-78页
        3.3.1 XRD分析第68-69页
        3.3.2 XPS分析第69-71页
        3.3.3 TEM-EDS分析第71页
        3.3.4 DRS分析第71-72页
        3.3.5 FT-IR分析第72-73页
        3.3.6 PL分析第73-74页
        3.3.7 光催化活性的评价第74-75页
        3.3.8 催化剂化学稳定性的考察第75-76页
        3.3.9 活性自由基捕获试验第76-77页
        3.3.10 MB降解机理第77-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CZO形貌控制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第79-104页
    4.1 前言第79-80页
    4.2 实验部分第80-85页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80-81页
            4.2.1.1 实验仪器第80页
            4.2.1.2 实验药品第80-81页
        4.2.2 催化材料的制备第81-82页
            4.2.2.1 RP的制备第81页
            4.2.2.2 SP的合成第81-82页
            4.2.2.3 PH的合成第82页
            4.2.2.4 EG的合成第82页
        4.2.3 催化材料的表征第82-84页
            4.2.3.1 X射线衍射(XRD)第82页
            4.2.3.2 拉曼光谱(Raman)第82-83页
            4.2.3.3 N_2等温吸附第83页
            4.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83-84页
            4.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84页
            4.2.3.6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第84页
            4.2.3.7 程序升温脱附(TPD)第84页
            4.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84页
        4.2.4 光电化学实验第84-85页
        4.2.5 光催化降解MB反应第8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5-102页
        4.3.1 XRD和Raman分析第85-87页
        4.3.2 电子显微分析第87-90页
        4.3.3 XPS分析第90-91页
        4.3.4 DRS、VBXPS、I-V分析第91-94页
        4.3.5 N_2吸附分析第94-96页
        4.3.6 NH_3和CO_2-TPD分析第96-97页
        4.3.7 光催化降解MB的性能评估第97-99页
        4.3.8 化学稳定性第99-100页
        4.3.9 RP催化MB降解的反应机理第100-101页
        4.3.10 CN和RP复配物光催化MB性能研究第101-102页
    4.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Ru/TiO_2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CO_2甲烷化活性研究第104-117页
    5.1 前言第104-105页
    5.2 实验部分第105-108页
        5.2.1 实验仪器和药品第105-106页
            5.2.1.1 实验仪器第105-106页
            5.2.1.2 实验试剂第106页
        5.2.2 催化剂的制备第106-107页
        5.2.3 催化剂的表征第107页
            5.2.3.1 X射线衍射(XRD)第107页
            5.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107页
            5.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第107页
            5.2.3.4 荧光光谱(PL)第107页
            5.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107页
            5.2.3.6 N_2等温吸附第107页
        5.2.4 光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第107-10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8-116页
        5.3.1 XRD分析第108-109页
        5.3.2 TEM分析第109-110页
        5.3.3 DRS分析第110页
        5.3.4 PL分析第110-111页
        5.3.5 XPS分析第111-112页
        5.3.6 N_2吸附分析第112-113页
        5.3.7 CO_2氢化反应的活性评价第113-114页
        5.3.8 化学稳定性的考察第114-115页
        5.3.9 反应机理讨论第115页
        5.3.10 CN和1.0-Ru/TiO_2复配物光催化CO_2加氢的活性评价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7-120页
    6.1 结论第117-118页
    6.2 后续工作建议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55页
附录第155-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污泥诱导结晶磷回收机理与工艺节能减排研究
下一篇:基于边界特性的分段仿射系统稳定域分析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