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双污泥诱导结晶磷回收机理与工艺节能减排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词列表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8页
    1.1 我国地表水及湖泊(水库)环境质量状况第18页
    1.2 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新需求第18-19页
    1.3 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工艺第19-26页
        1.3.1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工艺第19-22页
        1.3.2 反硝化脱氮除磷理论及工艺第22-25页
        1.3.3 反硝化脱氮除磷理论与传统脱氮除磷理论比较第25-26页
    1.4 污水磷回收研究现状第26-28页
        1.4.1 磷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第26-27页
        1.4.2 污水磷回收理论及技术第27-28页
    1.5 生物除磷和化学磷回收耦合工艺第28-31页
        1.5.1 组合工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8-29页
        1.5.2 典型生物除磷和化学磷回收耦合工艺第29-30页
        1.5.3 组合工艺中生物除磷系统和化学磷回收系统相互作用第30-31页
    1.6 活性污泥工艺节能减排及多目标优化理论第31-34页
        1.6.1 活性污泥节能减排分析第31页
        1.6.2 活性污泥基准仿真模型(BSM1和BSM2)第31-32页
        1.6.3 多目标优化理论第32-33页
        1.6.4 多目标优化在活性污泥工艺中应用第33-34页
    1.7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4-38页
        1.7.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第34-35页
        1.7.2 课题研究内容第35-37页
        1.7.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第37页
        1.7.4 课题来源第37-3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8-58页
    2.1 实验装置与仪器设备第38-42页
        2.1.1 实验装置第38-40页
        2.1.2 工艺特点第40-41页
        2.1.3 实验仪器设备第41-42页
    2.2 分析测定方法第42-49页
        2.2.1 常规水质分析第42页
        2.2.2 诱导结晶单元评估参数的计算第42-43页
        2.2.3 结晶产物饱和指数计算方法第43-44页
        2.2.4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第44-46页
        2.2.5 活性污泥宏基因组分析第46-48页
        2.2.6 活性污泥宏代谢组分析第48-49页
    2.3 实验设计第49-58页
        2.3.1 HAP介稳区特性的研究第49-50页
        2.3.2 曝气式结晶反应柱内HAP结晶条件优化第50-51页
        2.3.3 基于HAP结晶磷回收过饱和度控制策略的研究第51-53页
        2.3.4 反硝化聚磷污泥的高效富集驯化第53-54页
        2.3.5 不同侧流比条件下工艺性能及污泥特性的影响第54-55页
        2.3.6 双污泥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校正第55页
        2.3.7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A2N-IC工艺节能减排分析第55-58页
第三章 羟基磷酸钙(HAP)结晶介稳区特性的研究第58-70页
    3.1 前言第58-59页
    3.2 HAP介稳区宽度的测定和影响因素研究第59-67页
        3.2.1 不同饱和温度下HAP溶解特性第59-60页
        3.2.2 不同降温速率对HAP介稳区宽度的影响第60-62页
        3.2.3 晶种对HAP介稳区宽度的影响第62-63页
        3.2.4 晶种添加量对HAP介稳区宽度的影响第63-64页
        3.2.5 初始pH对HAP介稳区宽度的影响第64-65页
        3.2.6 搅拌速率对HAP介稳区宽度的影响第65-66页
        3.2.7 杂质离子的存在对HAP介稳区宽度变化的影响第66-67页
    3.3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四章 基于HAP结晶磷回收过饱和度控制策略的研究第70-90页
    4.1 前言第70-71页
    4.2 曝气式结晶反应柱内HAP结晶条件优化第71-76页
        4.2.1 预处理曝气量及曝气时间对厌氧上清液pH值提升的影响第71-72页
        4.2.2 Ca/P比、反应时间及诱导结晶柱投量优化第72-73页
        4.2.3 晶种粒径及曝气强度对诱导结晶磷回收的影响第73-75页
        4.2.4 晶种投加量对诱导结晶磷回收的影响第75-76页
    4.3 多点加药和回流比策略第76-79页
        4.3.1 加药口数目对工艺性能的影响第76-77页
        4.3.2 回流比对工艺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4.3.3 HAP微晶沉降特性的研究第78-79页
    4.4 多级诱导结晶策略第79-88页
        4.4.1 不同级数诱导结晶柱对磷回收效率的影响第79-80页
        4.4.2 多级诱导结晶磷回收工艺长期稳定运行性能第80-81页
        4.4.3 多级诱导结晶反应器中结晶产物SI和XM的变化第81-82页
        4.4.4 结晶产物特性研究第82-87页
        4.4.5 多级诱导结晶反应器回收不同浓度含磷污水的性能第87-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反硝化聚磷污泥驯化培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90-102页
    5.1 前言第90-91页
    5.2 反硝化聚磷污泥驯化过程及性能第91-93页
        5.2.1 反硝化聚磷污泥驯化过程第91-92页
        5.2.2 反硝化聚磷污泥同步脱氮除磷性能第92-93页
    5.3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第93-100页
        5.3.1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丰度和多样性第93-95页
        5.3.2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第95-96页
        5.3.3 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群落分析第96-99页
        5.3.4 不同样品中聚磷菌、聚糖菌和潜在致病菌丰度分析第99-100页
    5.4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侧流磷回收对工艺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第102-118页
    6.1 前言第102-103页
    6.2 不同侧流比工艺性能和污泥特性的变化第103-107页
        6.2.1 不同侧流比磷回收对工艺性能的影响第103-104页
        6.2.2 不同侧流比条件下硝化污泥和反硝化聚磷污泥的特性变化第104-107页
    6.3 宏基因组学分析第107-111页
        6.3.1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第107-109页
        6.3.2 COG功能注释和功能潜力的分析第109-110页
        6.3.3 硝化和反硝化聚磷过程中关键基因编码酶的丰度第110-111页
    6.4 代谢组学分析第111-116页
        6.4.1 代谢物种类及浓度第111-113页
        6.4.2 胞内代谢物统计分析第113-115页
        6.4.3 胞内差异性代谢物分析第115-116页
    6.5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七章 双污泥系统模型的建立与校正第118-136页
    7.1 前言第118-119页
    7.2 模型的建立和校正第119-127页
        7.2.1 A2N活性污泥模型建立第119-122页
        7.2.2 仿真平台建立及模型编程第122页
        7.2.3 实验进水水质第122-123页
        7.2.4 进水COD组分及初始污泥组分第123-124页
        7.2.5 模型的校正与验证第124-127页
    7.3 A2N模型校正结果第127-134页
        7.3.1 A2N-SBR工艺各阶段模型预测结果第127-129页
        7.3.2 灵敏度分析结果第129-130页
        7.3.3 动力学参数校正值第130-131页
        7.3.4 A2N-SBR和CF-A2N工艺模型验证结果第131-134页
        7.3.5 模型校正效率第134页
    7.4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八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A2N-IC工艺节能减排权衡分析第136-148页
    8.1 前言第136页
    8.2 A2N-IC工艺多目标优化模型建立第136-141页
        8.2.1 A2N-IC流程和进水水质参数第136页
        8.2.2 A2N-IC工艺全流程模型的建立第136-137页
        8.2.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A2N-IC工艺节能减排权衡分析第137-139页
        8.2.4 A2N-IC工艺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第139-141页
    8.3 A2N-IC工艺多目标优化结果第141-147页
        8.3.1 A2N-IC在30 d动态进水条件下模型计算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对比第141-142页
        8.3.2 不同优化策略条件下多目标优化解集第142-144页
        8.3.3 优化策略与原策略的节能减排对比分析第144-147页
    8.4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九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第148-152页
    9.1 主要结论第148-149页
    9.2 主要创新点第149-150页
    9.3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76页
附录A ASM2D活性污泥模型化学计量系数第176-178页
附录B ASM2D活性污泥模型反应速率表达式第178-18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项目第180-184页
致谢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研究
下一篇:氮化碳基材料催化环境污染物光降解与二氧化碳固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