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深基坑工程及其特点 | 第8-10页 |
1.2 双排桩支护结构介绍 | 第10-21页 |
1.2.1 双排桩支护结构形式 | 第10-11页 |
1.2.2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3 双排桩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双排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第24-4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2.1.1 建筑物及周边环境条件 | 第24页 |
2.1.2 场地地质条件 | 第24-26页 |
2.2 支护体系设计 | 第26-30页 |
2.3 基坑支护体系变形监测方案 | 第30-31页 |
2.4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2.4.1 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31-35页 |
2.4.2 支护结构及地表沉降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35-38页 |
2.5 支护结构变形特性的理论与数值分析 | 第38-43页 |
2.5.1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2.5.2 软件计算结果与实测沉降值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2.5.3 ABAQUS 软件模拟双排桩开挖结果 | 第40-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双排桩支护结构力学分析 | 第46-80页 |
3.1 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内容 | 第46-48页 |
3.1.1 土反力计算 | 第46-48页 |
3.2 双排桩支护结构抗倾覆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3.2.1 嵌固稳定性验算 | 第48-49页 |
3.2.2 整体稳定性验算 | 第49-50页 |
3.2.3 桩与连梁设计 | 第50页 |
3.3 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第50-57页 |
3.3.1 基坑有限土压力计算方法 | 第50-54页 |
3.3.2 前排桩内力计算 | 第54-56页 |
3.3.3 后排桩桩身内力计算 | 第56-57页 |
3.4 双排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内力分析 | 第57-63页 |
3.4.1 双排桩二维模型尺寸选取 | 第57-58页 |
3.4.2 各模型前后排桩沿桩身方向弯矩值比较 | 第58-60页 |
3.4.3 模型前后排桩弯矩对比分析 | 第60页 |
3.4.4 模型前后排桩身位移值比较 | 第60-62页 |
3.4.5 模型前后排桩位移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3.5 双排桩与单排桩力学性能对比 | 第63-65页 |
3.5.1 二维模型的确立 | 第63页 |
3.5.2 模型分析步的确定 | 第63-65页 |
3.6 双排桩支护结构影响参数分析 | 第65-78页 |
3.6.1 双排桩前后排距对变形及内力影响 | 第65-69页 |
3.6.2 双排桩桩径对变形及内力影响 | 第69-72页 |
3.6.3 双排桩连梁刚度对变形及内力影响 | 第72-74页 |
3.6.4 双排桩同排桩间距对其变形及内力影响 | 第74-76页 |
3.6.5 双排桩桩间土体弹性模量对其变形及内力影响 | 第76-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4.1 结论 | 第80-81页 |
4.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