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水源侧故障预测诊断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和措施第18-19页
第2章 回灌井堵塞诊断的理论基础第19-38页
    2.1 地下水及多孔介质的性质第19-20页
        2.1.1 地下水渗流的基本定律第19-20页
        2.1.2 地下水的压缩性第20页
    2.2 多孔介质的性质第20-21页
        2.2.1 多孔介质的空隙性第20-21页
        2.2.2 多孔介质的压缩性第21页
    2.3 含水层分类及其性质第21-22页
    2.4 给水度、贮水系数及贮水率第22-25页
    2.5 地下水运动的微分方程第25-30页
        2.5.1 地下水渗流的连续性方程第25-26页
        2.5.2 承压水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第26-28页
        2.5.3 潜水运动的微分方程第28-30页
    2.6 地下水向水井的流动第30-33页
        2.6.1 地下水向承压水井的流动第30-31页
        2.6.2 地下水向潜水井的流动第31-33页
    2.7 地下水向井群的流动第33-37页
        2.7.1 渗流区存在多个边界条件时解的叠加第33-35页
        2.7.2 渗流区内存在两口水井时解的叠加第35-37页
    2.8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井堵塞的预测诊断第38-53页
    3.1 回灌井堵塞的概述第38-39页
    3.2 回灌井堵塞形成的原因第39页
    3.3 回灌井堵塞诊断的研究进展第39-40页
    3.4 回灌井堵塞预测诊断的一般方法第40-42页
    3.5 工程实例分析第42-50页
        3.5.1 工程概况第42页
        3.5.2 水井流量及水位的测量第42-45页
        3.5.3 数据处理第45页
        3.5.4 回灌井渗透系数及其演化规律第45-48页
        3.5.5 溢井发生所需时间预测计算第48-50页
    3.6 回灌井堵塞的防治措施第50-51页
    3.7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地下水传热的数值模拟及热贯通的影响因素第53-64页
    4.1 热贯通的概述第53-54页
    4.2 热贯通影响因素的分析第54-62页
        4.2.1 FlowHeat 简介第54-55页
        4.2.2 基础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的设置第55-56页
        4.2.3 含水层岩性对热贯通的影响第56-58页
        4.2.4 含水层厚度对热贯通的影响第58-59页
        4.2.5 抽灌量对热贯通的影响第59-60页
        4.2.6 井间距对热贯通的影响第60-61页
        4.2.7 抽灌温差及流量对热贯通的交互影响第61-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热贯通预测诊断第64-79页
    5.1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述第64页
    5.2 人工神经网络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第64-66页
    5.3 BP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学习机理第66-69页
    5.4 热贯通对机组能效影响的描述第69-71页
    5.5 工程实例诊断第71-77页
        5.5.1 人工神经网络输入与输出的选取第71-72页
        5.5.2 网络的设置及训练第72-74页
        5.5.3 热贯通强度的预测及评价第74-77页
    5.6 热贯通的防治措施第77页
    5.7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页
    6.2 展望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附录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层建筑等截面多动力源排风道流动特性计算与模拟分析
下一篇:双排桩支护结构工作性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