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 影响湿地CH_4和CO_2产生的环境因子 | 第19-23页 |
1.3.1 温度 | 第19-20页 |
1.3.2 盐度 | 第20-21页 |
1.3.3 植被类型 | 第21-22页 |
1.3.4 底泥沉积物基质供应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总体思路及框架 | 第23-2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7页 |
2.1.1 上海崇明东滩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页 |
2.1.2 研究区和采样点位置概况 | 第26-27页 |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2.2.1 现场样品采集与指标统计 | 第27-28页 |
2.2.2 样品处理与相关指标测定 | 第28页 |
2.2.3 厌氧培养模拟实验 | 第28-29页 |
2.2.4 CH_4和CO_2产生量和转化率的计算 | 第29-30页 |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植物添加培养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1-42页 |
3.1 不同温度下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1-37页 |
3.1.1 不同温度下芦苇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2 不同温度下互花米草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3 不同温度下海三棱藨草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 不同盐度下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1 不同盐度下芦苇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不同盐度下互花米草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不同盐度下海三棱藨草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植物添加培养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2-52页 |
4.1 不同温度下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2-48页 |
4.1.1 不同温度下芦苇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2-44页 |
4.1.2 不同温度下互花米草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4-46页 |
4.1.3 不同温度下海三棱藨草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 不同盐度下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1 不同盐度下芦苇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不同盐度下互花米草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不同盐度下海三棱藨草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CH_4和CO_2产生的环境影响因子 | 第52-58页 |
5.1 温度对CH_4和CO_2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5.1.1 温度培养下三种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5.1.2 温度培养下三种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5.2 盐度对CH_4和CO_2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54-57页 |
5.2.1 盐度培养下三种植物添加对CH_4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5.2.2 盐度培养下三种植物添加对CO_2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湿地植物埋藏转化对碳汇的削弱作用 | 第58-69页 |
6.1 湿地三种植物添加下CH_4和CO_2的转化率 | 第58-63页 |
6.1.1 温度培养三种植物添加下CH_4和CO_2的转化率 | 第58-60页 |
6.1.2 盐度培养三种植物添加下CH_4和CO_2的转化率 | 第60-63页 |
6.2 植物添加下CH_4和CO_2转化率的比较 | 第63-67页 |
6.2.1 温度培养下植物添加对CH_4和CO_2产生量贡献的差异 | 第63-65页 |
6.2.2 盐度培养下植物添加对CH_4和CO_2产生量贡献的差异 | 第65-67页 |
6.3 湿地植物埋藏转化对碳汇的削弱作用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9-7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