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中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第9-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与评析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4页
    1.3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页
    1.5 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第16-21页
    2.1 生态修复的概念第16-18页
        2.1.1 生态修复概念辨析第16-17页
        2.1.2 生态修复的法律定义第17-18页
    2.2 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第18-19页
        2.2.1 生态正义理论第18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19页
        2.2.3 生态激励理论第19页
    2.3 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第19-21页
        2.3.1 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需求第19页
        2.3.2 相关法律制度阙如第19-21页
第三章 中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现状和问题第21-29页
    3.1 中国生态修复法规梳理及其评价第21-23页
        3.1.1 中国生态修复相关法规梳理第21-23页
        3.1.2 中国生态修复立法评价第23页
    3.2 中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第23-29页
        3.2.1 生态修复主体单一第24页
        3.2.2 生态修复目标不合理第24-25页
        3.2.3 公众参与制度阙如第25-26页
        3.2.4 生态修复规划机制缺失第26-27页
        3.2.5 生态修复资金来源单一第27页
        3.2.6 生态修复责任形式不完备第27-29页
第四章 国外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第29-34页
    4.1 美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考察第29-31页
        4.1.1 完善生态修复法律体系第29-30页
        4.1.2 完善生态修复相关配套制度第30-31页
    4.2 日本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考察第31-32页
        4.2.1 完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体系第31页
        4.2.2 生态修复的主要制度与程序第31-32页
    4.3 国外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第32-34页
第五章 完善中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理论设想第34-44页
    5.1 完善中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第34-35页
        5.1.1 环境责任原则第34页
        5.1.2 公众参与原则第34页
        5.1.3 协调发展原则第34-35页
    5.2 完善中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第35-44页
        5.2.1 明确生态修复的主体第35-37页
        5.2.2 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目标第37-38页
        5.2.3 保障生态修复公众参与第38-39页
        5.2.4 确立生态修复规划制度第39-40页
        5.2.5 建立生态修复资金保障制度第40-42页
        5.2.6 完善生态修复的责任形式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个人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河口湿地植被固碳对CH4和CO2产生的贡献
下一篇:两种纳米材料对两种纤毛虫的毒性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