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硫化氢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 第19-20页 |
1.1.1 硫化氢的性质和来源 | 第19-20页 |
1.1.2 硫化氢对工业生产的危害 | 第20页 |
1.1.3 硫化氢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第20页 |
1.2 硫化氢常用的脱除方法 | 第20-25页 |
1.2.1 干法脱硫工艺 | 第21-23页 |
1.2.1.1 克劳斯法 | 第21页 |
1.2.1.2 氧化铁法 | 第21-22页 |
1.2.1.3 氧化锌法 | 第22页 |
1.2.1.4 活性炭法 | 第22-23页 |
1.2.1.5 分子筛法 | 第23页 |
1.2.2 湿法脱硫工艺 | 第23-25页 |
1.2.2.1 醇胺溶液法 | 第23-24页 |
1.2.2.2 湿式化学氧化法 | 第24页 |
1.2.2.3 离子液体吸收法 | 第24-25页 |
1.3 杂多化合物的简介和在脱硫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1.3.1 杂多化合物简介 | 第25-28页 |
1.3.2 杂多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 第28-29页 |
1.3.2.1 杂多化合物结构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 第28页 |
1.3.2.2 杂原子种类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 第28页 |
1.3.2.3 配原子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 第28页 |
1.3.2.4 取代原子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1.3.2.5 反荷离子对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 | 第29页 |
1.3.2.6 溶液pH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 第29页 |
1.3.3 杂多化合物在硫化氢脱除领域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 离子液体的简介和在脱硫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1.4.1 离子液体简介 | 第30-31页 |
1.4.2 离子液体在硫化氢脱除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32-33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缺位型杂多化合物水溶液的脱硫及再生性能研究 | 第35-56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5-36页 |
2.2.2 缺位型杂多化合物的合成 | 第36页 |
2.2.3 表征技术 | 第36-37页 |
2.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6-37页 |
2.2.3.2 拉曼光谱 | 第37页 |
2.2.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vis) | 第37页 |
2.2.3.4 循环伏安曲线(CV) | 第37页 |
2.2.3.5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7页 |
2.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7页 |
2.2.4 硫化氢脱除实验 | 第37-38页 |
2.2.5 电化学再生实验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5页 |
2.3.1 杂多化合物的表征 | 第39页 |
2.3.2 稀土元素种类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3 反应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4 杂多化合物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5 硫化氢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6 脱硫液pH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7 pH对杂多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44-47页 |
2.3.8 电化学再生性能 | 第47-51页 |
2.3.9 脱硫产物 | 第51页 |
2.3.10 机理 | 第51-55页 |
2.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杂多化合物/离子液体体系的脱硫及再生性能研究 | 第56-75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60页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56-57页 |
3.2.2 杂多化合物的合成 | 第57-58页 |
3.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58页 |
3.2.4 表征技术 | 第58-59页 |
3.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58页 |
3.2.4.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58-59页 |
3.2.4.3 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第59页 |
3.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59页 |
3.2.5 硫化氢脱除及再生实验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3页 |
3.3.1 杂多化合物以及离子液体的表征 | 第60-62页 |
3.3.2 中心原子种类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3 单独离子液体的脱硫性能 | 第63页 |
3.3.4 溶剂的影响 | 第63-65页 |
3.3.5 杂多化合物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6 硫化氢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7 反应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8 再生性能研究 | 第68-69页 |
3.3.9 脱硫产物 | 第69-70页 |
3.3.10 机理 | 第70-73页 |
3.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5-78页 |
4.1 结论 | 第75-77页 |
4.2 课题创新点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