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公众同情”在中国新媒体舆论中的建构、原因与影响--基于“江歌案”报道的话语分析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研究缘起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国内文献综述第15-19页
        1.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9-20页
        1.2.3 文献评论第20-21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1-25页
        1.3.1 研究方法第21页
        1.3.2 研究框架第21-25页
    1.4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4.1 提供新媒体舆论研究的情感认知视角第25页
        1.4.2 提供新媒体舆论管理的情感思路第25-26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6-27页
        1.5.1 历史视角:从同情到“公众同情”第26页
        1.5.2 互动视角:舆论当事人、媒介和公众第26页
        1.5.3 社会视角:舆论环境的重构第26页
        1.5.4 实践视角:一种情感的实践活动第26-27页
第二章 兴起与嬗变:中国舆论中的“公众同情”第27-40页
    2.1 “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发展第27-31页
        2.1.1 同情的兴起第27-29页
        2.1.2 同情的发展——“公众同情”第29-31页
    2.2 传统媒体舆论中的“公众同情”第31-34页
        2.2.1 “公众同情”与舆论形成第32页
        2.2.2 “公众同情”与舆论批判——以施剑翘复仇案为例第32-33页
        2.2.3 “公众同情”与舆论动员——新记《大公报》的赈灾运动第33-34页
    2.3 新媒体舆论中的“公众同情”第34-40页
        2.3.1 新媒体舆论的变革第35-36页
        2.3.2 “公众同情”的变化第36-40页
第三章 建构与抗争:中国新媒体舆论中的“公众同情”——对“江歌案”报道的话语分析第40-56页
    3.1 话语分析与“江歌案”始末第40-46页
        3.1.1 传播学视野下的话语分析第40-41页
        3.1.2 “江歌案”的始末和舆情分析第41-46页
    3.2 表演与抗争:当事者的同情话语建构第46-50页
        3.2.1 当事者的“表演”第46-50页
        3.2.2 当事人的抗争第50页
    3.3 选择与扩散:媒体的同情话语建构第50-52页
        3.3.1 传统媒体的选择与扩散:一种相对理性的“公众同情”第50-51页
        3.3.2 新媒体的选择与扩散:一种煽动性的“公众同情”第51-52页
    3.4 传播与极化:普通公众的同情话语建构第52-56页
        3.4.1 公众的传播:“后真相”时代的喧哗第52-54页
        3.4.2 公众的极化:谣言与“公众同情”第54-56页
第四章 重构与实践:中国新媒体舆论中“公众同情”的原因与影响第56-66页
    4.1 情境的重构:中国新媒体舆论中“公众同情”的形成原因第56-61页
        4.1.1 中国社会转型期与“情感结构”第56-57页
        4.1.2 被消费的舆论与“同情疲劳”第57-58页
        4.1.3 舆论的娱乐化与“道德震撼”第58-59页
        4.1.4 情感化的舆论与“后真相”时代第59-61页
    4.2 情感的实践:中国新媒体舆论中“公众同情”的影响与反思第61-66页
        4.2.1 超越“情感—理性”的二元对立第61页
        4.2.2 “公众同情”与舆论审判第61-63页
        4.2.3 “公众同情”与社会公正第63页
        4.2.4 作为情感实践的“公众同情”第63-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74-7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文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媒介构建--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为例
下一篇:S省广播电视台基于媒体融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