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略词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 前言 | 第15页 |
2 株型 | 第15-19页 |
2.1 株型与产量 | 第15-16页 |
2.2 株型模式 | 第16-19页 |
3 株型性状 | 第19-29页 |
3.1 茎秆 | 第19-22页 |
3.2 叶片 | 第22-27页 |
3.3 穗部 | 第27-29页 |
4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水稻茎秆直径、叶宽、穗粒数QTLs的基因定位 | 第31-68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1.1 水稻材料 | 第31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 方法 | 第32-39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2 性状调查 | 第34-35页 |
2.3 DNA提取 | 第35页 |
2.4 DNA扩增 | 第35页 |
2.5 DNA检测 | 第35-37页 |
2.6 基因型分析 | 第37页 |
2.7 QTL初步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 第37页 |
2.8 QTL定位及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 | 第37-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63页 |
3.1 CLP与Nip表型比较 | 第39-41页 |
3.2 F_2群体农艺性状表型及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3.3 遗传图谱构建及标记偏分离分析 | 第43-44页 |
3.4 QTL定位分析 | 第44-47页 |
3.5 上位性分析 | 第47-53页 |
3.6 QTL真实性检测 | 第53-56页 |
3.7 qCD11、qFLW11、qSPP11的基因定位 | 第56-59页 |
3.8. 候选基因分析 | 第59-63页 |
4 讨论 | 第63-68页 |
4.1 定位区间真实性分析 | 第63-64页 |
4.2 一因多效或多基因紧密连锁对株型和产量影响 | 第64-66页 |
4.3 qCD11、qFLW11、qSPP11在改良株型中的应用 | 第66-68页 |
第三章 水稻叶片类病斑及外卷突变体llmrm1的基因定位 | 第68-84页 |
1 材料 | 第68页 |
1.1 水稻材料 | 第68页 |
1.2 试剂与仪器 | 第68页 |
2 方法 | 第68-73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68-69页 |
2.2 农艺性状调查 | 第69页 |
2.3 光合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69-70页 |
2.4 台盼蓝染色 | 第70页 |
2.5 投射电镜观察 | 第70页 |
2.6 石蜡切片 | 第70-71页 |
2.7 基因定位 | 第71-72页 |
2.9 定量PCR分析 | 第72-7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3.1 llmrm1表型及农艺性状分析 | 第73-74页 |
3.2 光合色素含量与光合作用测定 | 第74-75页 |
3.3 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及叶片细胞坏死分析 | 第75-76页 |
3.4 叶片细胞形态学分析 | 第76-77页 |
3.5 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77-79页 |
3.6 候选基因分析 | 第79-80页 |
3.7 病程相关基因和卷叶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 | 第80-81页 |
4 讨论 | 第81-84页 |
4.1 类病斑与叶片卷曲 | 第81-82页 |
4.2 NBS-LRR基因与类病斑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