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我国商业购物中心的转型 | 第15页 |
1.1.2 西方女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背景下的空间设计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女性主义建筑学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2.2 商业交通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2.3 总结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6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34页 |
2.1 性别差异心理学理论 | 第24-26页 |
2.1.1 感知觉和认知 | 第24页 |
2.1.2 感知觉的性别差异 | 第24-26页 |
2.2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2.1 空间的行为模式 | 第26-27页 |
2.2.2 行为场所 | 第27-29页 |
2.3 购物中心交通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29-34页 |
2.3.1 使用者行为心理 | 第29-30页 |
2.3.2 购物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 第30-31页 |
2.3.3 影响购物心理的环境要素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商业购物中心交通空间行为差异研究 | 第34-46页 |
3.1 调研概况 | 第34-38页 |
3.1.1 研究对象选定 | 第34-36页 |
3.1.2 调研目的和内容 | 第36页 |
3.1.3 调研假设 | 第36页 |
3.1.4 调研方法 | 第36-37页 |
3.1.5 调研流程 | 第37-38页 |
3.2 购物行为差异 | 第38-45页 |
3.2.1 行为目的 | 第38页 |
3.2.2 购物方式 | 第38-39页 |
3.2.3 购物群组方式 | 第39页 |
3.2.4 消费目的差异 | 第39页 |
3.2.5 节点空间使用 | 第39-41页 |
3.2.6 行为时空差异 | 第41-45页 |
3.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商业购物中心交通空间认知差异研究 | 第46-63页 |
4.1 调研概况 | 第46-49页 |
4.1.1 调研对象 | 第46页 |
4.1.2 调研目的和内容 | 第46-47页 |
4.1.3 调研方法 | 第47-49页 |
4.1.4 调研时间 | 第49页 |
4.2 空间要素关注度差异 | 第49-53页 |
4.2.1 交通空间环境因子关注度差异 | 第49-50页 |
4.2.2 交通空间环境要素相关性 | 第50-51页 |
4.2.3 交通空间环境公共因子 | 第51-53页 |
4.3 空间满意度差异 | 第53-60页 |
4.3.1 交通空间环境因子评价差异 | 第53-54页 |
4.3.2 空间因素和总体评价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4.3.3 满意度影响的因子 | 第55-56页 |
4.3.4 交通空间环境公共因子 | 第56-59页 |
4.3.5 交通空间影响因素重要性 | 第59-60页 |
4.4 交通空间环境要素性别偏好 | 第60-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基于性别差异的商业购物中心交通空间策略 | 第63-79页 |
5.1 设计原则 | 第63页 |
5.2 前期策划 | 第63-67页 |
5.2.1 业态设置 | 第64-65页 |
5.2.2 功能分布与流线组织 | 第65-67页 |
5.3 男性交通空间要素设计 | 第67-72页 |
5.3.1 环境意象 | 第68-69页 |
5.3.2 物理环境 | 第69-70页 |
5.3.3 空间界面要素 | 第70-72页 |
5.4 女性交通空间要素设计 | 第72-79页 |
5.4.1 空间属性 | 第72-76页 |
5.4.2 物理环境设施 | 第76-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0页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注释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