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再生策略研究--以南社遗存为例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当代城市对历史文脉的需求第13页
        1.1.2 历史建筑保护整体性理念的要求第13-14页
        1.1.3 可持续发展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研究概念界定第15-18页
        1.3.1 近代历史建筑第15-17页
        1.3.2 人文景观第17-18页
        1.3.3 景观再生第18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2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第18-20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第20-22页
    1.5 研究内容第22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2-24页
        1.6.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6.2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二章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的基础研究第24-35页
    2.1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背景第24-25页
        2.1.1 发展演变第24页
        2.1.2 历史分期第24-25页
    2.2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第25-29页
        2.2.1 物质性要素第25-28页
        2.2.2 非物质性要素第28-29页
    2.3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的人文景观价值第29-31页
        2.3.1 历史人文价值第29-30页
        2.3.2 景观欣赏价值第30页
        2.3.3 经济技术价值第30-31页
    2.4 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第31-32页
        2.4.1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31页
        2.4.2 文化生态学理论第31-32页
        2.4.3 建筑再循环理论第32页
    2.5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的现状与问题第32-34页
        2.5.1 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第32-33页
        2.5.2 存在问题与反思总结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再生的策略建构第35-53页
    3.1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再生的原则第35-37页
        3.1.1 整体性原则第35页
        3.1.2 原真性原则第35-36页
        3.1.3 永续性原则第36页
        3.1.4 因地制宜原则第36页
        3.1.5 以人为本原则第36-37页
    3.2 苏州近代历史建筑人文景观再生的总体策略第37-39页
        3.2.1 时间维度:协调保护与利用、兼顾传统与现代第37-38页
        3.2.2 空间维度:结合建筑本体与景观环境第38-39页
        3.2.3 人文维度:转化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第39页
    3.3 基于时间维度的功能更新策略第39-43页
        3.3.1 延续原有功能第40-41页
        3.3.2 开发附加功能第41-42页
        3.3.3 置换现有功能第42-43页
    3.4 基于空间维度的景观营造策略第43-46页
        3.4.1 建筑室内景观营造第44-45页
        3.4.2 周边景观环境营造第45-46页
    3.5 基于人文维度的人文转化策略第46-51页
        3.5.1 静态人文转化第47-49页
        3.5.2 动态人文转化第49-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苏州南社建筑遗存人文景观的再生实践第53-73页
    4.1 南社建筑遗存人文景观的基本概况第53-59页
        4.1.1 南社的历史人文背景第53-55页
        4.1.2 建筑遗存数量及分布第55-57页
        4.1.3 人文景观资源的分类第57-59页
    4.2 南社建筑遗存人文景观的现状与问题第59-63页
        4.2.1 现状分析第59-62页
        4.2.2 问题分析第62-63页
    4.3 南社建筑遗存的功能更新策略第63-66页
        4.3.1 功能延续第64页
        4.3.2 功能添加第64-65页
        4.3.3 功能置换第65-66页
    4.4 南社景观环境的营造设计策略第66-70页
        4.4.1 内部景观营造第67-68页
        4.4.2 外部景观营造第68-70页
    4.5 南社历史人文的转化再现策略第70-72页
        4.5.1 静态转化第70-71页
        4.5.2 动态转化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5.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74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历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综合体中央空调系统的噪声、振动比例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性别差异的商业购物中心交通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