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0页 |
·除虫链霉菌概述 | 第10-12页 |
·阿维菌素概述 | 第10-11页 |
·阿维菌素的作用机理与应用 | 第11-12页 |
·当前阿维菌素生物合成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丝状菌液体深层发酵过程菌丝体形态与图像分析技术 | 第12-15页 |
·图象分析法在丝状微生物发酵过程研究中的地位 | 第13-14页 |
·液体发酵中影响丝状菌形态的因素 | 第14-15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14页 |
·搅拌 | 第14-15页 |
·通气量 | 第15页 |
·菌体形态与发酵液流变特性、反应器流场特性的关系 | 第15-16页 |
·计算流体力学(CFD)在生物反应器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第16-17页 |
·CFD在生物反应器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搅拌桨的模拟 | 第17-18页 |
·CFD在多相流体模拟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菌株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22页 |
·斜面培养基 | 第20页 |
·种子培养基 | 第20页 |
·发酵培养基 | 第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斜面种子培养 | 第22页 |
·菌种保藏 | 第22页 |
·斜面保藏 | 第22页 |
·甘油管保藏 | 第22页 |
·发酵工艺 | 第22页 |
·摇瓶发酵培养 | 第22页 |
·15L发酵罐培养 | 第22页 |
·150m~3气升式反应器培养 | 第22页 |
·参数检测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总糖还原糖测定 | 第22页 |
·菌浓测定 | 第22页 |
·发酵液流变参数测定与分析 | 第22-23页 |
·流变参数的测定 | 第22-23页 |
·流变参数的分析 | 第23页 |
·阿维菌素效价测定 | 第23页 |
·菌丝形态图像的采集和处理 | 第23-24页 |
·涂片和染色 | 第23页 |
·图像采集与分析 | 第23-24页 |
·菌丝体定量计算及其统计学意义 | 第24页 |
·三维流场的CFD模拟方法 | 第24-29页 |
·流场求解的基本流程 | 第24-25页 |
·氧传递过程模拟方法 | 第25-27页 |
·流场内剪切强度的模拟方法 | 第27-28页 |
·非牛顿流体模拟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15L发酵罐阿维菌素发酵过程菌丝形态及其流体特性分析 | 第29-39页 |
·前言 | 第29页 |
·发酵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发酵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7页 |
·阿维菌素发酵过程主要特点 | 第30-31页 |
·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不同发酵过程阿维菌素合成水平的差异 | 第32-33页 |
·发酵过程发酵液流变特性变化 | 第33-37页 |
·发酵液流变特性分析 | 第33-35页 |
·发酵过程发酵液流变参数与过程参数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不同发酵过程操作参数的分析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15L实验罐阿维菌素发酵过程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分析 | 第39-48页 |
·前言 | 第39页 |
·模型的选择与模拟方法 | 第39-42页 |
·反应器几何结构与操作参数 | 第39-41页 |
·模型网格划分 | 第41页 |
·CFD模型设置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流场的差异 | 第42-43页 |
·不同过程平均气含率的比较 | 第43-44页 |
·不同过程反应器氧供应能力模拟结果 | 第44-45页 |
·不同过程反应器流场的剪切分布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150m~3生产罐阿维菌素发酵过程菌体形态与流体特性分析 | 第48-56页 |
·前言 | 第48页 |
·150m~3生产罐发酵实验设计 | 第4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发酵过程菌形参数的分析 | 第49-52页 |
·发酵过程中菌形参数变化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发酵过程中菌形参数变化定量分析 | 第50-52页 |
·发酵过程发酵液流变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不同时间点发酵液流变性质分析 | 第52页 |
·发酵液流变特性时变分析 | 第52-53页 |
·不同发酵过程流场特性差异对阿维菌素发酵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