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述评与理论反思 | 第13-24页 |
(一) 社会中的自我:身份与身份构建 | 第13-18页 |
1. 身份还是认同?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2. 社会类属与社会建构:身份研究的两种趋势 | 第15-16页 |
3. 身份建构:趋势、理论和实证研究 | 第16-18页 |
(二) 将自我置入社会:身份选择与自我呈现 | 第18-24页 |
1. 印象管理概念的演化 | 第18-19页 |
2. 双成分模型下现有理论的解释路径 | 第19-22页 |
3. 现有理论的借鉴意义与局限性 | 第22-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一)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1. 研究项目概况 | 第24页 |
2. 艾滋病人与艾滋病毒感染者 | 第24-25页 |
3. 艾滋病村: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生活场域 | 第25页 |
4. 身份形象与身份建构 | 第25-26页 |
(二) 理论视角: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第26-27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1. 研究问题 | 第27-28页 |
2. 研究框架 | 第2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三、污名与形象受损:“艾滋病人”身份的社会赋予 | 第30-39页 |
(一) 生命进程的破坏:医疗诊断与专业力量的界定 | 第30-32页 |
1. 感染确诊与身体上的“病人”建构 | 第30-31页 |
2. 日常介入与“病态”的“常态化”建构 | 第31-32页 |
3. “专业”领域的“危险者”建构与身份加强 | 第32页 |
(二) “异端”身份初定:行政力量的隐性归类 | 第32-34页 |
1. 社会福利政策的异端性“照顾” | 第33-34页 |
2. 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的“边缘人员”建构 | 第34页 |
(三) 他者猜测与形象的“妖魔化”:文化审判与污名赋予 | 第34-37页 |
1. “传染源”与“谈艾色变”:疾病特征的放大 | 第35页 |
2. “好吃懒做”的“自作自受”:传统文化下的道德审判 | 第35-36页 |
3. 妖魔化的身份臆想:文化建构下的污名叠加 | 第36-37页 |
(四) 熟悉社会的异质身份:日常隔离中的社会排斥 | 第37-39页 |
四、身份选择:作为回应的形象重构与自我呈现 | 第39-50页 |
(一) 身份维持:常人化的印象管理策略 | 第39-42页 |
1. 隐蔽的社会身份赋予 | 第39-41页 |
2. 异质性的隐瞒与模仿 | 第41页 |
3. 虚假的身份与“真实的信息” | 第41-42页 |
(二) 赋予与调整:良性化的印象管理策略 | 第42-45页 |
1. 熟人社会的“众所周知” | 第43页 |
2. 形象的分裂和选择性呈现 | 第43-44页 |
3. 淡化的身份与他人的正面回应 | 第44-45页 |
(三) “抗拒性”重构?病态化的印象管理策略 | 第45-50页 |
1. 众人目光下的生活 | 第45-46页 |
2. 病态形象的强化和生产 | 第46-47页 |
3. “突出的身份”与公众需求 | 第47-50页 |
五、“合理异质”:艾滋病人边缘身份的“结构-行动”互构 | 第50-55页 |
(一) 话语权与信息控制:“私人”与“公共”分野 | 第50-51页 |
(二) 衡量与弥补:多元身份的开发和主副转变 | 第51-53页 |
(三) 抗拒与反转:多元异质与社会格局中的新生力量 | 第53-55页 |
六、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