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1.1 三桠乌药概述 | 第12页 |
1.2 三桠乌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 | 第12-13页 |
1.2.2 繁殖技术研究 | 第13页 |
1.2.3 生态学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园林应用 | 第14页 |
1.3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评价 | 第14-20页 |
1.3.1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及保护现状 | 第14-15页 |
1.3.2 种质资源保存 | 第15-17页 |
1.3.3 种质资源评价 | 第17-20页 |
1.3.3.1 种群生态学 | 第17-18页 |
1.3.3.2 遗传多样性 | 第18-20页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6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2 研究地概况 | 第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2.3.1 群落组成和结构 | 第21-22页 |
2.3.1.1 样地调查 | 第21-22页 |
2.3.1.2 数据统计 | 第22页 |
2.3.2 遗传多样性 | 第22-25页 |
2.3.2.1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3.2.2 DNA 提取 | 第22-23页 |
2.3.2.3 SRAP-PCR 反应 | 第23-24页 |
2.3.2.4 数据统计 | 第24-25页 |
2.3.3 表型多样性 | 第25-26页 |
2.3.3.1 表型性状选取和测量 | 第25页 |
2.3.3.2 数据统计 | 第25-26页 |
2.3.4 种质资源保护和保存策略制定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3.1 群落组成和结构 | 第26-34页 |
3.1.1 蒙山三桠乌药群落组成和结构 | 第27-31页 |
3.1.1.1 群落物种组成 | 第27页 |
3.1.1.2 物种组成 Raunkiaer 频度 | 第27页 |
3.1.1.3 种-多度格局 | 第27-28页 |
3.1.1.4 重要值 | 第28页 |
3.1.1.5 群落结构 | 第28-31页 |
3.1.2 崂山三桠乌药群落组成和结构 | 第31-34页 |
3.1.2.1 群落物种组成 | 第31页 |
3.1.2.2 物种组成 Raunkiaer 频度 | 第31-32页 |
3.1.2.3 种-多度格局 | 第32页 |
3.1.2.4 重要值 | 第32页 |
3.1.2.5 群落结构 | 第32-34页 |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9页 |
3.2.1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34页 |
3.2.2 SRAP-PCR 扩增体系及引物 | 第34页 |
3.2.3 SRAP 引物扩增多态性 | 第34-35页 |
3.2.4 居群遗传多样性 | 第35页 |
3.2.5 居群遗传结构与遗传一致度分析 | 第35页 |
3.2.6 聚类分析 | 第35-39页 |
3.3 表型多样性分析 | 第39-42页 |
3.3.1 表型变异特征 | 第39-41页 |
3.3.1.1 居群间表型变异 | 第39-40页 |
3.3.1.2 居群内表型变异 | 第40-41页 |
3.3.2 表型多样性分析 | 第41页 |
3.3.3 表型分化系数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5页 |
4.1 三桠乌药群落组成和结构 | 第42页 |
4.2 三桠乌药遗传多样性 | 第42-43页 |
4.3 三桠乌药遗传结构 | 第43-44页 |
4.4 三桠乌药遗传分化 | 第44页 |
4.5 三桠乌药种质资源保护和保存 | 第44-45页 |
5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创新点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