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茎秆形态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2 茎秆解剖结构与倒伏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3 茎秆生理生化成分与倒伏的关系 | 第14-17页 |
1.2.4 茎秆力学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 第17页 |
1.2.5 倒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6 抗倒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 第18-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1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3页 |
2.3.1 取样方法与倒伏情况调查 | 第21页 |
2.3.2 株高、节间长度和粗度的测定 | 第21页 |
2.3.3 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4 茎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2页 |
2.3.5 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3.1 施氮时期对小麦倒伏发生情况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5-29页 |
3.2.1 施氮时期对株高和节长的影响 | 第25页 |
3.2.2 施氮时期对茎粗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施氮时期对小麦后期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4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后期干物质输出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5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形态指标与倒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 施氮时期对小麦基部茎秆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1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折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2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指数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31-35页 |
3.4.1 施氮时期对茎秆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4.2 施氮时期对茎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3 施氮时期对小麦生育后期可溶性总糖转运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4 施氮时期对茎秆碳氮比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5 施氮时期对茎秆木质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 施氮时期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1 施氮对时期对 PAL 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2 施氮时期对 TAL 活性的影响 | 第36页 |
3.5.3 施氮时期对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 乳熟期茎秆木质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3.6.1 乳熟期茎秆木质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与抗倒伏能力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3.6.2 PAL、TAL、POD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38页 |
3.7 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5页 |
4.1 施氮时期与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关系 | 第41页 |
4.2 施氮时期与小麦茎秆物理特性的关系 | 第41-42页 |
4.3 施氮时期与小麦茎秆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42-43页 |
4.4 施氮时期与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关系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5.1 施氮时期与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关系 | 第45页 |
5.2 施氮时期与小麦茎秆理化特性的关系 | 第45页 |
5.3 施氮时期与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关系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