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枣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枣的起源与演化 | 第11页 |
1.1.2 我国枣树资源的分布情况 | 第11-12页 |
1.1.3 枣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 第12-15页 |
1.1.4 枣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 第15-16页 |
1.2 AFLP 技术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1 AFLP 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16-17页 |
1.2.2 AFLP 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3 枣树主要农艺性状 | 第17-18页 |
1.3.1 枣头 | 第17页 |
1.3.2 二次枝 | 第17-18页 |
1.3.3 枣吊及叶片 | 第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2.1 枣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第19-25页 |
2.2 枣树种质资源圃的构建 | 第25页 |
2.3 枣树表型性状调查 | 第25-26页 |
2.3.1 枣树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25页 |
2.3.1.1 枣头性状调查 | 第25页 |
2.3.1.2 二次枝性状调查 | 第25页 |
2.3.1.3 枣吊长度及每吊叶片数调查 | 第25页 |
2.3.2 枣树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2.3.3 枣树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26页 |
2.3.4 枣树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第26页 |
2.4 AFLP 分析 | 第26-28页 |
2.4.1 供试品种的采集 | 第26-27页 |
2.4.2 枣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2.4.3 限制性酶切及连接反应 | 第27页 |
2.4.4 预扩增 | 第27-28页 |
2.4.5 选择性扩增 | 第28页 |
2.4.6 PAGE 电泳 | 第28页 |
2.4.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2页 |
3.1 枣品种形态学评价 | 第28-37页 |
3.1.1 枣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28-29页 |
3.1.2 枣品种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3.1.3 枣品种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3.1.4 枣品种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第31-37页 |
3.2 AFLP 分析 | 第37-42页 |
3.2.1 DNA 的提取 | 第37页 |
3.2.2 引物组合的筛选 | 第37-38页 |
3.2.3 多态性分析 | 第38-39页 |
3.2.4 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 第39页 |
3.2.5 AFLP 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4.1 枣形态变异特点 | 第42页 |
4.2 形态学评价注意问题 | 第42-43页 |
4.3 基于 AFLP 的枣品种分析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