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综述研究 | 第12-22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基本理论界定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历史阶段 | 第22-25页 |
一、第一阶段发展(1978-1995) | 第22-23页 |
二、第二阶段发展(1996-2005) | 第23-24页 |
三、第三阶段发展(2006至今)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论构想 | 第25-29页 |
一、马克思的农业发展弱质性论述与资本循环理论 | 第25页 |
二、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第25-26页 |
三、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43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成 | 第29-30页 |
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数量 | 第30-31页 |
三、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SWOT分析 | 第33-43页 |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势 | 第33-36页 |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劣势 | 第36-38页 |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机遇 | 第38-40页 |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挑战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发起行要求约束机构发展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资金来源不足贷款成本高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市场定位模糊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农村金融资源分配不足供求失衡 | 第46-48页 |
第五节 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冲击 | 第48-52页 |
一、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受到冲击 | 第48-49页 |
二、严重挤压着金融机构在网上的交易空间 | 第49-52页 |
第五章 国外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52-62页 |
第一节 美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经验 | 第52-54页 |
一、合作机制 | 第52-53页 |
二、政府支持 | 第53页 |
三、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高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日本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经验 | 第54-56页 |
一、农业协同组合 | 第54-55页 |
二、农业信用保证制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第56-62页 |
一、金融体系架构 | 第56-57页 |
二、政府支持 | 第57-58页 |
三、合作性金融与金融合作 | 第58-62页 |
第六章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62-70页 |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外部管理机制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明确市场定位 | 第63-64页 |
第三节 金融模式创新 | 第64-66页 |
第四节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 | 第66-68页 |
第五节 合理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 | 第68-70页 |
一、小组贷款模式 | 第68页 |
二、渐进式贷款模式 | 第68-70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