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1-23页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道德风险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2 地方政府举债的道德风险的界定及含义 | 第23-25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3.1 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25-26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3.3 不完备契约理论 | 第27-29页 |
3 地方政府举债的道德风险的体现与影响 | 第29-45页 |
3.1 地方政府债务概述 | 第29-35页 |
3.1.1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 第29-30页 |
3.1.2 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状况 | 第30-34页 |
3.1.3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不良影响 | 第34-35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道德风险的体现 | 第35-41页 |
3.2.1 为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过度举债 | 第35-39页 |
3.2.2 为粉饰政绩而恶性掩饰债务风险 | 第39-40页 |
3.2.3 为提高收益而滥用公权设租寻租 | 第40-41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道德风险的不良影响 | 第41-45页 |
3.3.1 道德风险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低效 | 第41-42页 |
3.3.2 道德风险损害政府信誉 | 第42页 |
3.3.3 道德风险造成恶意竞争 | 第42-43页 |
3.3.4 道德风险干扰和破坏宏观总体战略 | 第43-45页 |
4 地方政府举债的道德风险成因 | 第45-51页 |
4.1 权责脱节的预算软约束 | 第45页 |
4.2 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第45-46页 |
4.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46-47页 |
4.4 地区间竞争激励扭曲 | 第47-48页 |
4.5 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 | 第48页 |
4.6 债务问责机制缺乏 | 第48-51页 |
5 地方政府举债道德风险的防范 | 第51-61页 |
5.1 构建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央地关系 | 第51-54页 |
5.1.1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 | 第51-52页 |
5.1.2 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财力划分 | 第52-54页 |
5.1.3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第54页 |
5.2 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 第54-56页 |
5.2.1 甄别地方政府举债条件 | 第54-55页 |
5.2.2 理清地方政府举债渠道 | 第55-56页 |
5.2.3 规范地方政府偿债方法 | 第56页 |
5.3 优化政府治理体系 | 第56-61页 |
5.3.1 明确政府与市场间关系 | 第56-57页 |
5.3.2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 第57-58页 |
5.3.3 改善政绩~考核机制 | 第58页 |
5.3.4 积极探索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治理体系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2015~2018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政策梳理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