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5-18页 |
1.3 本次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8-19页 |
1.3.3 创新点 | 第19页 |
1.3.4 论文难点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主要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河流-地下水系统污染分析 | 第21-28页 |
2.1 污染物及其类型 | 第21-22页 |
2.2 污染途径 | 第22-25页 |
2.3 污染现状与特征 | 第25-26页 |
2.4 河流-地下水系统中典型污染物 | 第26-28页 |
2.4.1 保守性污染物 | 第26-27页 |
2.4.2 非保守性污染物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迁移转化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3.1 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基本途径 | 第28-29页 |
3.2 影响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的因素 | 第29-30页 |
3.2.1 地形因素 | 第29页 |
3.2.2 水文地质因素 | 第29页 |
3.2.3 气候因素 | 第29-30页 |
3.2.4 人为因素 | 第30页 |
3.3 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的行为特征 | 第30-34页 |
3.3.1 物理作用 | 第30-32页 |
3.3.2 化学作用 | 第32-34页 |
3.3.3 生物作用 | 第34页 |
3.4 污染物在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3.4.1 物理模型法 | 第34-35页 |
3.4.2 数学模型法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的物理模拟 | 第38-51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8-39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39-41页 |
4.3 试验方案 | 第41-42页 |
4.4 试验步骤 | 第42页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51页 |
4.5.1 水分运移 | 第42-45页 |
4.5.2 溶质运移 | 第45-51页 |
第五章 傍河抽水驱动下河流污染物运移的数值仿真模拟 | 第51-78页 |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1-52页 |
5.2 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相耦合的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5.2.1 水分运移模型 | 第52页 |
5.2.2 溶质运移模型 | 第52-53页 |
5.3 模型参数初始值界定 | 第53-57页 |
5.3.1 毛细上升高度(hc ) | 第53-54页 |
5.3.2 包气带水分运移参数 | 第54-56页 |
5.3.3 介质容重 | 第56页 |
5.3.4 弥散度 | 第56页 |
5.3.5 吸附参数 | 第56-57页 |
5.3.6 生物降解参数 | 第57页 |
5.4 模型求解 | 第57-64页 |
5.4.1 求解方法 | 第57-59页 |
5.4.2 模型校正 | 第59-64页 |
5.5 模拟方案 | 第64-65页 |
5.6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5-78页 |
第六章 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机理研究 | 第78-99页 |
6.1 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7页 |
6.1.1 含水层介质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 第78-81页 |
6.1.2 含水层结构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 第81-82页 |
6.1.3 河床形态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 第82-84页 |
6.1.4 河水位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 第84-85页 |
6.1.5 排泄水位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 第85-87页 |
6.2 污染物在河流-地下水系统中运移机理分析 | 第87-99页 |
6.2.1 河水与地下水水位关系演化 | 第87-88页 |
6.2.2 河流入渗方式 | 第88-91页 |
6.2.3 污染物运移方式 | 第91-97页 |
6.2.4 污染物扩散距离 | 第97-99页 |
第七章 傍河水源地开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第99-108页 |
7.1 傍河水源地的特征 | 第100-101页 |
7.2 傍河水源地的分类 | 第101-102页 |
7.3 傍河水源地开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02-106页 |
7.4 保障傍河取水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 第106-10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08-111页 |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攻读学位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