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城市公交驾驶员驾驶特点分析 | 第12-13页 |
1.2.2 北京城市公交发展进程分析 | 第13-14页 |
1.2.3 驾驶疲劳监测技术及其沿革概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其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1 筛选线路 | 第17页 |
1.3.2.2 人机实验 | 第17-18页 |
1.3.2.3 SPSS软件 | 第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疲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与岗位分析 | 第20-28页 |
2.1 疲劳驾驶的特征及危害 | 第20-22页 |
2.1.1 疲劳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心理疲劳的形成机理 | 第20-21页 |
2.1.3 疲劳驾驶的特征 | 第21页 |
2.1.4 疲劳驾驶的危害 | 第21-22页 |
2.2 公交系统工作制度分析 | 第22页 |
2.3 公交系统单车乘载变化分析 | 第22-23页 |
2.4 样本线路选取 | 第23-28页 |
3 建立人机实验测评系统 | 第28-46页 |
3.1 心理疲劳测评前期准备 | 第28-31页 |
3.1.1 概述疲劳测评方法 | 第28页 |
3.1.2 疲劳测评方法的选取原则 | 第28-29页 |
3.1.3 选取心理疲劳测评的原因 | 第29-30页 |
3.1.4 选取测评指标 | 第30-31页 |
3.2 人机实验测评系统的组成 | 第31-35页 |
3.2.1 主观评价法 | 第31-32页 |
3.2.2 心理疲劳测评指标 | 第32-35页 |
3.3 问卷调查 | 第35-37页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5-36页 |
3.3.2 结果统计 | 第36-37页 |
3.4 驾驶员运营疲劳实验 | 第37-41页 |
3.4.1 实验设计 | 第37-39页 |
3.4.2 实验过程 | 第39-40页 |
3.4.3 样本的选取 | 第40-41页 |
3.5 使用的计算方法 | 第41-46页 |
3.5.1 描述性统计 | 第41页 |
3.5.2 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 | 第41-43页 |
3.5.3 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68页 |
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1.1 统计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4.1.2 本节结论 | 第47-48页 |
4.2 现场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66页 |
4.2.1 WILCOXON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分析 | 第48-63页 |
4.2.1.1 总体样本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4.2.1.2 不同车型驾驶员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 | 第49-51页 |
4.2.1.3 总体样本速度知觉测试结果 | 第51-53页 |
4.2.1.4 不同车型驾驶员速度知觉测试结果 | 第53-55页 |
4.2.1.5 总体样本反应时测试结果 | 第55-57页 |
4.2.1.6 不同车型反应时测试结果 | 第57-59页 |
4.2.1.7 总体样本注意分配测试结果 | 第59-60页 |
4.2.1.8 不同车型注意分配测试结果 | 第60-63页 |
4.2.2 相关性分析 | 第63-66页 |
4.3 实验误差分析 | 第66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66-68页 |
5 缓解公交驾驶员疲劳的建议 | 第68-70页 |
5.1 公交车型的选取的建议 | 第68页 |
5.2 驾驶员驾驶时间的建议 | 第68-69页 |
5.3 对驾驶员工作环境的建议 | 第69-7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6.1 总结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A:《疲劳表现量表-20》 | 第76-77页 |
附录B:数据录入 | 第77-8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详细摘要 | 第89-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