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论文

智能电表短距离无线通信测试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2-14页
第2章 智能电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14-22页
    2.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介绍第14-17页
        2.1.1 Zigbee 技术第14页
        2.1.2 超宽带(UWB)技术第14-15页
        2.1.3 蓝牙(Bluetooth)技术第15页
        2.1.4 Wi-Fi(Wireless Fidelity)技术第15页
        2.1.5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15-16页
        2.1.6 Zigbee 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第16-17页
    2.2 Zigbee 无线通信技术第17-18页
        2.2.1 Zigbee 的特点第17页
        2.2.2 Zigbee 的主要技术第17-18页
    2.3 Zigbee 智能电表第18-21页
        2.3.1 Zigbee 智能电表的应用分析第18-20页
        2.3.2 Zigbee 在智能电表中的应用案例第20-21页
    2.4 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智能电表短距离无线通信性能检测第22-39页
    3.1 无线通信性能指标的测试第22-25页
        3.1.1 测试方案第22-23页
        3.1.2 测试环境及设备第23-24页
        3.1.3 测试模块第24页
        3.1.4 搭建测试平台第24-25页
    3.2 测试指标介绍第25-35页
        3.2.1 发射功率第25-26页
        3.2.2 占用带宽第26-28页
        3.2.3 频率偏移第28-29页
        3.2.4 杂散发射第29-30页
        3.2.5 发射功率带内平坦度第30-31页
        3.2.6 发送信号矢量幅度误差第31-32页
        3.2.7 接收灵敏度第32-33页
        3.2.8 接收信号功率承受容限第33-34页
        3.2.9 接收信号频率偏移容限第34-35页
    3.3 测试结果分析第35-38页
        3.3.1 470MHz 模块测试结果第35-37页
        3.3.2 Zigbee 模块与470MHz 模块测试结果比较第37-38页
    3.4 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EVM 模型和接收灵敏度模型的建立第39-50页
    4.1 EVM 矢量幅度模型的建立第39-46页
        4.1.1 EVM 矢量幅度误差模型第39页
        4.1.2 模型分析第39-41页
        4.1.3 信号损伤对EVM 指标的影响第41-44页
        4.1.4 EVM 矢量幅度误差与邻道功率比ACPR 关系第44-46页
    4.2 接收灵敏度模型的建立第46-49页
        4.2.1 接收机灵敏度的估计第46-47页
        4.2.2 模型分析第47-48页
        4.2.3 场强、输入电平、接收灵敏度的关系第48-49页
    4.3 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短距离无线通信自动测试系统第50-65页
    5.1 虚拟仪器技术第50页
    5.2 自动测试系统第50-54页
        5.2.1 基于VC6.0 软件系统设计第50-52页
        5.2.2 软件总体功能第52-53页
        5.2.3 设置与连接第53-54页
    5.3 无线通信模块自动测试第54-62页
        5.3.1 发射功率测试第54-56页
        5.3.2 占用带宽测试第56-57页
        5.3.3 频率偏移测试第57-59页
        5.3.4 杂散发射测试第59-60页
        5.3.5 带内平坦度测试第60页
        5.3.6 EVM 矢量幅度误差测试第60-61页
        5.3.7 接收灵敏度测试第61-62页
        5.3.8 频率偏移容限测试第62页
        5.3.9 功率承受容限测试第62页
    5.4 报表设置第62-64页
        5.4.1 客户基本信息第62-63页
        5.4.2 检测环境和依据设置第63页
        5.4.3 检测设备及编号设置第63页
        5.4.4 检测结果设置第63页
        5.4.5 检测日期第63-64页
    5.5 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页
    6.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详细摘要第72-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公交驾驶员心理疲劳测评研究
下一篇: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