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虚拟筛选在天然产物活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1 天然产物活性研究和开发历史及现状 | 第16页 |
1.2.2 正向对接 | 第16-17页 |
1.2.3 反向对接 | 第17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设计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 第19-34页 |
2.1 植物样品来源 | 第19-20页 |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0-21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3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分离纯化 | 第21-30页 |
2.3.1 培养基、无菌操作准备 | 第21-22页 |
2.3.2 红树林植株茎的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 第22-25页 |
2.3.3 红树林植株叶的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 第25-27页 |
2.3.4 红树林植株内生放线菌的纯化 | 第27-30页 |
2.4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 第30-31页 |
2.4.1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耐盐性实验 | 第30页 |
2.4.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固氮能力实验 | 第30-31页 |
2.5 讨论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34-52页 |
3.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4-35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小规模发酵培养 | 第35-37页 |
3.2.1 菌种 | 第35-36页 |
3.2.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接种及培养 | 第36页 |
3.2.3 菌体和培养液的处理方法 | 第36页 |
3.2.4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 第36-37页 |
3.3 五种金属离子对红树林内生放线菌LJJ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37-38页 |
3.4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的发酵培养 | 第38-39页 |
3.5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39-43页 |
3.5.1 分离方法 | 第39页 |
3.5.2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LJJ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 第39-41页 |
3.5.3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KLSY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 第41-43页 |
3.6 红树林内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鉴定 | 第43-49页 |
3.7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 | 第49-5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虚拟筛选预测天然产物作用靶标 | 第52-69页 |
4.1 虚拟筛选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4.1.1 配体库的构建 | 第52页 |
4.1.2 受体蛋白的选择 | 第52-54页 |
4.1.3 正向对接和评价方式 | 第54-55页 |
4.1.4 反向对接方法 | 第55页 |
4.2 虚拟筛选预测红树林内生真菌、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作用靶标 | 第55-60页 |
4.2.1 正向对接筛选活性化合物 | 第55-58页 |
4.2.2 反向对接预测作用靶标 | 第58-60页 |
4.3 虚拟筛选预测罗汉果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作用靶标 | 第60-64页 |
4.3.1 正向对接筛选活性化合物 | 第60-62页 |
4.3.2 反向对接预测作用靶标 | 第62-64页 |
4.4 虚拟筛选预测复方壮药固本止咳膏的作用靶标 | 第64-67页 |
4.4.1 正向对接筛选活性化合物 | 第64-65页 |
4.4.2 反向对接预测作用靶标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