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20页 |
1 前言 | 第20-33页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2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 第20-24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 第20-21页 |
·氮肥和密度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 第21-22页 |
·氮素水平与种植密度对小麦穗和颖花发育的影响 | 第22-23页 |
·氮肥水平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23页 |
·氮素水平与种植密度对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运转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4-26页 |
·氮素水平与种植密度对叶层分布和叶面积的影响 | 第24-25页 |
·氮素水平与种植密度对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5-26页 |
·氮素水平与种植密度对群体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6页 |
·小麦抗倒伏性能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基部节间形态与抗倒性的关系 | 第26-27页 |
·解剖学特征与抗倒性的关系 | 第27-28页 |
·化学组分与抗倒性的关系 | 第28页 |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施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9-30页 |
·农田土壤中N03--N 淋失 | 第29页 |
·大气中N20 的变化 | 第29-30页 |
·肥料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肥料利用效率的表征参数 | 第30页 |
·我国目前肥料利用效率的现状 | 第30-31页 |
·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试验点概况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8页 |
·田间调查与取样 | 第33-34页 |
·产量的测定 | 第34页 |
·产量的测定 | 第34页 |
·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的计算 | 第34页 |
·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花后冠层叶面积系数的测定 | 第34页 |
·旗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34页 |
·旗叶衰老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群体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茎秆抗倒性能的测定 | 第35-36页 |
·茎秆抗倒指标的取样 | 第35页 |
·茎秆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35页 |
·茎秆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35页 |
·基部节间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35页 |
·木质素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土壤养分和植株氮磷钾的测定 | 第36-38页 |
·土壤养分的测定 | 第36-37页 |
·植株氮磷钾的测定 | 第37页 |
·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 第37页 |
·肥料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71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 第38-45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 第38-45页 |
·单位面积茎数 | 第38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38-39页 |
·干物质积累量 | 第39-40页 |
·籽粒灌浆 | 第40页 |
·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 | 第40-43页 |
·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 | 第43-44页 |
·经济系数 | 第44-45页 |
·产量与生物量、经济系数的关系 | 第45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冠层光合的影响 | 第45-59页 |
·氮肥和密度对旗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5-55页 |
·氮肥和密度对旗叶叶面积、厚度、含氮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旗叶光合作用 | 第48-51页 |
·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51-53页 |
·旗叶衰老相关酶活性 | 第53-55页 |
·旗叶净光合速率与旗叶厚度、大小、叶绿素含氮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55页 |
·冠层群体光合作用 | 第55-59页 |
·叶面积指数(LAI) | 第55-57页 |
·群体净光合速率(CAP) | 第57-58页 |
·叶面积系数、群体光合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58-59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冬小麦S15 抗倒性能的影响 | 第59-64页 |
·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植株形态结构特征和倒伏的影响 | 第59-60页 |
·基部节间化学组分 | 第60-61页 |
·抗倒指数 | 第61页 |
·木质素相关合成酶活性 | 第61-62页 |
·抗倒指数与形态结构特征、基部节间化学组分以及木质素含量与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4页 |
·抗倒指数与形态结构特征、基部节间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与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抗倒指数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64页 |
·施氮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影响 | 第64-65页 |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5-71页 |
·阶段吸氮量 | 第65-66页 |
·阶段吸磷量 | 第66-67页 |
·阶段吸钾量 | 第67页 |
·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67-68页 |
·氮肥利用效率 | 第68-69页 |
·磷肥和钾肥利用效率 | 第69-71页 |
4 讨论 | 第71-80页 |
·氮肥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氮肥和密度对冠层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2-74页 |
·氮肥和密度互作对S15 茎秆抗倒性能的作用 | 第74-77页 |
·施氮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第77-78页 |
·氮肥和密度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78-80页 |
5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