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25页 |
·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 第14页 |
·50 年代以来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1950 年代农家种和品种间杂交种时代 | 第14-15页 |
·1960 年代双交种时代 | 第15页 |
·1970 年代后单交种的发展 | 第15-16页 |
·国内外玉米品种(自交系)改良的研究 | 第16-21页 |
·玉米遗传产量增益 | 第16-17页 |
·杂交种农艺性状 | 第17-19页 |
·杂交种对生物/非生物逆境的抗性 | 第19-20页 |
·玉米自交系的改良 | 第20-21页 |
·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21-24页 |
·杂种优势的机理 | 第21-22页 |
·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22页 |
·杂种优势与玉米生产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7-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64页 |
·我国玉米遗传产量改良及玉米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 | 第29-34页 |
·1970-2000 年代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增益评估 | 第30-31页 |
·耐密改良对我国玉米产量增益的影响 | 第31-32页 |
·抗逆性改良对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增益的影响 | 第32页 |
·我国玉米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 | 第32-34页 |
·1950-2000 年代我国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 第34-46页 |
·1950-2000 年代我国玉米产量分析 | 第34-38页 |
·伴随着玉米遗传产量增益主要农艺性状所发生的变化 | 第38-46页 |
·1970-2000 年代我国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 第46-56页 |
·玉米自交系的产量 | 第46-47页 |
·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 | 第47-56页 |
·1970-2000 年代杂种优势 | 第56-64页 |
·1970-2000 年代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 第56-58页 |
·自交系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 第58-64页 |
4. 讨论 | 第64-83页 |
·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增益速率及贡献率 | 第64-67页 |
·遗传产量增益速率 | 第64-65页 |
·遗传贡献率的计算 | 第65-66页 |
·我国玉米的抗逆性改良 | 第66-67页 |
·1950-2000 我国玉米品种分析 | 第67-76页 |
·我国玉米品种产量分析 | 第67-72页 |
·1950-2000 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变化 | 第72-76页 |
·1970-2000 我国玉米品种的亲本自交系 | 第76-79页 |
·玉米自交系的产量 | 第76页 |
·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 | 第76-79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79-83页 |
·产量杂种优势的趋势分析 | 第79-80页 |
·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 第80-83页 |
5 结论 | 第83-85页 |
·1970-2000 年代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增益 | 第83页 |
·1950-2000 我国玉米品种演变趋势 | 第83页 |
·1970-2000 年代我国玉米自交系演变趋势 | 第83-84页 |
·1970-2000 年代单交种产量及其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8-99页 |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