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7页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第7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7-8页 |
2 并购背景与经过 | 第8-13页 |
2.1 参与公司简介 | 第8-10页 |
2.1.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第8页 |
2.1.2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 第8-9页 |
2.1.3 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 | 第9-10页 |
2.2 背景 | 第10-12页 |
2.2.1 国内汽车行业状况 | 第10-11页 |
2.2.1.1 产销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 第10页 |
2.2.1.2 轿车成为销售增长主要动力 | 第10页 |
2.2.1.3 自主品牌竞争力逐步提升 | 第10页 |
2.2.1.4 消费结构升级保障市场需求 | 第10-11页 |
2.2.1.5 并购重组将成产业发展趋势 | 第11页 |
2.2.1.6 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扩张器 | 第11页 |
2.2.2 国际汽车行业状况 | 第11-12页 |
2.2.2.1 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已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快速增长 | 第11页 |
2.2.2.2 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 第11-12页 |
2.3 并购活动过程 | 第12-13页 |
3 并购活动效果 | 第13-33页 |
3.1 参与公司并购战略目标 | 第13-18页 |
3.1.1 吉利集团 SWOT 分析 | 第13-17页 |
3.1.1.1 优势 | 第13-14页 |
3.1.1.2 劣势 | 第14-15页 |
3.1.1.3 机会 | 第15-16页 |
3.1.1.4 风险 | 第16-17页 |
3.1.1.5 小结 | 第17页 |
3.1.2 福特公司SWOT分析 | 第17-18页 |
3.2 并购各方交易动因 | 第18-23页 |
3.2.1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动因 | 第18-20页 |
3.2.2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动因 | 第20-23页 |
3.3 收购完成前后参与各方的财务效果 | 第23-32页 |
3.3.1 吉利集团 | 第23-29页 |
3.3.2 福特公司 | 第29-30页 |
3.3.3 沃尔沃公司 | 第30-31页 |
3.3.4 财务分析小结 | 第31-32页 |
3.4 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形成了巨额收益 | 第32-33页 |
4 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形成的负商誉分析 | 第33-43页 |
4.1 负商誉性质理论 | 第33-36页 |
4.2 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负商誉性质 | 第36-43页 |
4.2.1 不可能是吉利集团的自创商誉 | 第36-37页 |
4.2.2 有一部分应该是负债 | 第37-38页 |
4.2.3 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估值偏高 | 第38-40页 |
4.2.4 吉利集团向沃尔沃管理层过度让渡控制权 | 第40-43页 |
5 过度让渡控制权的不良影响和原因 | 第43-48页 |
5.1 吉利集团向管理层过度让渡控制权的不良影响 | 第43-46页 |
5.1.1 过度让渡控制权理论上对并购整合不利 | 第43-44页 |
5.1.1.1 战略匹配上的不良影响 | 第43页 |
5.1.1.2 组织匹配上的不良影响、 | 第43-44页 |
5.1.1.3 战略匹配上的不良影响 | 第44页 |
5.1.2 吉利集团向沃尔沃管理层过度让渡控制权导致的现实问题 | 第44-46页 |
5.1.2.1 文化差异难以融合 | 第44页 |
5.1.2.2 沃尔沃在并购交易完成 3 年后仍未在中国市场上推出新车 | 第44-45页 |
5.1.2.3 文化沃尔沃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冲突 | 第45页 |
5.1.2.4 对吉利集团把沃尔沃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质疑 | 第45-46页 |
5.2 过度让渡控制权的原因 | 第46-48页 |
5.2.1 缺少国际化管理人才 | 第46页 |
5.2.2 技术差距大而没有发言权 | 第46-47页 |
5.2.3 缺少豪华汽车品牌营销经验 | 第47页 |
5.2.4 固有的地域障碍和语言障碍 | 第47页 |
5.2.5 固有管理习惯的延续 | 第47-48页 |
6 重新认识“控制”概念-研究结论 | 第48-52页 |
6.1 合并报表范围“控制”的复杂性 | 第48-49页 |
6.1.1 控制的定义 | 第48-49页 |
6.1.2 控制的复杂性 | 第49页 |
6.2 本次并购引发的质疑 | 第49-50页 |
6.2.1 吉利集团在成功收购沃尔沃过程中错报了 110 亿人民币收益 | 第50页 |
6.2.2 吉利集团将沃尔沃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有疑点 | 第50页 |
6.3 改革关于负商誉会计处理的建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