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钢铁企业铁路系统运输能力分析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铁路车站进路排列优化研究 | 第13-14页 |
1.2.3 运输系统适应性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 WG铁路运输系统概况 | 第19-30页 |
2.1 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备概况 | 第19-21页 |
2.1.1 系统内车站概况 | 第19-20页 |
2.1.2 系统内干线情况 | 第20-21页 |
2.2 行车及调度工作组织方法 | 第21-22页 |
2.3 生产技术计划 | 第22-24页 |
2.4 WG铁路运输系统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2.5 车流组织 | 第25-29页 |
2.5.1 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2.5.2 铁路运输系统货流 | 第26-27页 |
2.5.3 铁路运输系统车流 | 第27-28页 |
2.5.4 铁路运输系统列车流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分析 | 第30-39页 |
3.1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 | 第30-31页 |
3.1.1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定义 | 第30页 |
3.1.2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分类 | 第30-31页 |
3.2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3.2.1 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3.2.2 装卸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3页 |
3.2.3 改编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3.3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34-36页 |
3.4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瓶颈分析 | 第39-52页 |
4.1 企业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瓶颈 | 第39-47页 |
4.1.1 干线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第39-40页 |
4.1.2 WG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第40-41页 |
4.1.3 轧钢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第41页 |
4.1.4 原料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第41页 |
4.1.5 厂前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第41-42页 |
4.1.6 炼铁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第42-47页 |
4.2 运输要求与综合能力的关系 | 第47-49页 |
4.3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瓶颈影响程度分析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咽喉进路排列优化 | 第52-64页 |
5.1 车站咽喉区进路字典搜索算法 | 第52-54页 |
5.1.1 进路字典和进路关系矩阵 | 第52-54页 |
5.1.2 进路字典动态搜索算法 | 第54页 |
5.2 时间约束 | 第54-55页 |
5.3 最大剩余价值 | 第55-56页 |
5.4 列车作业类型约束 | 第56-57页 |
5.5 咽喉进路排列模型及其求解算法 | 第57-58页 |
5.6 实例分析 | 第58-62页 |
5.6.1 炼铁站作业子系统作业任务与组织 | 第58-59页 |
5.6.2 七号咽喉主要作业进路价值权重的评价 | 第59-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适应性评价 | 第64-84页 |
6.1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适应性评价体系 | 第64页 |
6.2 钢铁企业铁路系统运输能力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评价 | 第64-73页 |
6.2.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第65-70页 |
6.2.2 实例分析 | 第70-73页 |
6.3 钢铁企业铁路系统内部诸能力要素适应性评价 | 第73-80页 |
6.3.1 系统协调度评价函数模型 | 第74-77页 |
6.3.2 实例分析 | 第77-80页 |
6.4 提高企业铁路系统综合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80-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7.3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