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7页 |
1.1 蛴螬的危害与防治 | 第8页 |
1.2 昆虫中肠蛋白酶 | 第8-10页 |
1.2.1 蛋白内切酶 | 第8-9页 |
1.2.2 氨肽酶 | 第9-10页 |
1.2.3 羧肽酶 | 第10页 |
1.3 丝氨酸羧肽酶 | 第10-15页 |
1.3.1 SCPs 的结构与催化特点 | 第11-12页 |
1.3.2 SCPs 的分布与功能 | 第12-13页 |
1.3.3 SCPs 的应用 | 第13页 |
1.3.4 SCPs 的外源表达 | 第13-15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2 丝氨酸羧肽酶 HoSCP 在酵母中的表达及活性测定 | 第17-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1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17页 |
2.1.2 试剂和溶液 | 第17-19页 |
2.1.3 培养基 | 第19-20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2.2.2 CTAB 法少量提取质粒 | 第21页 |
2.2.3 PCR 及酶切产物的纯化 | 第21-22页 |
2.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页 |
2.2.5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CaCl2法 | 第22页 |
2.2.6 重组质粒 pPICK9K-hoscp 的构建 | 第22-23页 |
2.2.7 E.coli JM109 中重组质粒 pPIC9K-hoscp 的鉴定 | 第23-24页 |
2.2.8 重组质粒 pPIC9K-hoscp 的线性化 | 第24页 |
2.2.9 缺陷型毕赤酵母菌株 GS115 的筛选 | 第24页 |
2.2.10 毕赤酵母 GS115 电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页 |
2.2.11 重组质粒 pPIC9K-hoscp 电激转化 P. pastoris GS115 感受态细胞 | 第24-25页 |
2.2.12 重组酵母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25页 |
2.2.13 重组酵母菌株的抗性筛选 | 第25页 |
2.2.14 重组酵母菌株突变型的鉴定 | 第25页 |
2.2.15 SDS 法简易提取酵母基因组 | 第25-26页 |
2.2.16 重组酵母菌株的 PCR 鉴定 | 第26页 |
2.2.17 重组酵母菌株的诱导表达 | 第26-27页 |
2.2.18 目的蛋白表达的检测 | 第27页 |
2.2.19 重组丝氨酸羧肽酶 HoSCP 的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3.1 pBlueScrip-hoscp 质粒的提取 | 第28页 |
2.3.2 hoscp 基因的扩增 | 第28-29页 |
2.3.3 重组质粒 pPICK9K-hoscp 的鉴定 | 第29页 |
2.3.4 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表型鉴定 | 第29-30页 |
2.3.5 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 PCR 鉴定 | 第30页 |
2.3.6 重组丝氨酸羧肽酶 HoSCP 的表达检测 | 第30-31页 |
2.3.7 重组丝氨酸羧肽酶HoSCP的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2.4 结论 | 第32-33页 |
3 华北大黑鳃金龟中肠丝氨酸羧肽酶最适 pH 值及在不同龄期幼虫体内活性的测定 | 第33-3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1 供试昆虫 | 第33页 |
3.1.2 缓冲液的配制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1 昆虫中肠的提取 | 第33页 |
3.2.2 华北大黑鳃金龟中肠丝氨酸羧肽酶最适 pH 值的测定 | 第33-34页 |
3.2.3 华北大黑鳃金龟中肠丝氨酸羧肽酶在不同龄期幼虫体内的活性测定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3.1 华北大黑鳃金龟中肠丝氨酸羧肽酶最适 pH 值的测定 | 第34页 |
3.3.2 华北大黑鳃金龟中肠丝氨酸羧肽酶在不同龄期幼虫体内的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3.4 结论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全文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