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言 | 第14-3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2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第一章 俞琰生平与俞易大旨 | 第30-44页 |
第一节 俞琰生平:迷而后觉,以贞自持 | 第30-40页 |
一、科举执迷:“俪花斗叶,破碎大道” | 第31-33页 |
二、隐遁生涯:“静则石为伍,动则涧为侣” | 第33-36页 |
三、讲易友朋:改正《先天方图》与阳虚阴实 | 第36-40页 |
第二节 俞易大旨:推阐朱子,《易》《契》相参 | 第40-44页 |
一、俞琰易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易》《契》相参 | 第40-42页 |
二、俞琰易学思想的精神追求:宗朱子以发之论,发朱子未发之意 | 第42-44页 |
第二章 义理之学(上):对易学谱系与《周易》经书的讨论 | 第44-70页 |
第一节 对易学谱系的评议:以魏伯阳上承三圣 | 第44-60页 |
一、三圣三古观述义:易之世界的打开与易学谱系的建立 | 第44-49页 |
二、以卜筮观《易》:俞琰对三圣三古观的落实 | 第49-53页 |
三、伏羲画卦并重卦,文王名卦并演辞:俞琰对三圣三古观的辩驳 | 第53-56页 |
四、《参同契》一书亦有所踵:俞琰对三圣三古观的推阐 | 第56-60页 |
第二节 对《周易》经书的讨论 | 第60-70页 |
一、论“易”字之义:易道以变易为体,以交易为用 | 第60-66页 |
二、论《周易》经分上下:“两十八”说与“易道始于父母,终于六子”说 | 第66-70页 |
第三章 义理之学(下):以“画”统合象、数、辞 | 第70-100页 |
第一节 论象 | 第70-77页 |
一、论象画关系:象本乎画,画存乎理 | 第70-74页 |
二、论取象方法:一画象、三画象与六画象 | 第74-77页 |
第二节 论数 | 第77-89页 |
一、辨河洛之数非易之数 | 第77-80页 |
二、以二与五诠表天地之数 | 第80-86页 |
三、论大衍之数与占筮之法 | 第86-89页 |
第三节 论卦爻 | 第89-100页 |
一、论卦体 | 第89-91页 |
二、论卦变 | 第91-92页 |
三、论主爻 | 第92-95页 |
四、论爻情 | 第95-97页 |
五、论卦爻之辞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性命之学(上):心为太极 | 第100-121页 |
第一节 心为太极说的来源之一:先天学的“心为太极” | 第100-106页 |
一、先天学的观法与心法:太极之神与人心之神 | 第100-103页 |
二、先天学的见天根与观月窟:养气以复太极之心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心为太极说的来源之二:朱子理学的“心统性情” | 第106-113页 |
一、理气结构下的理与太极:理之本体太极化 | 第106-108页 |
二、理气结构下的性与情:主敬以复性 | 第108-111页 |
三、理学视域下的心与性情:性即理与心统性情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心为太极说的建构:虚灵之心与贞元之间 | 第113-121页 |
一、心为太极说的建构之一:虚灵之心 | 第113-117页 |
二、心为太极说的建构之二:贞元之间 | 第117-121页 |
第五章 性命之学(下):虚心之法 | 第121-138页 |
第一节 论身中之《易》 | 第121-127页 |
一、身中之《易》说的性质:神仙之学与养生之务 | 第121-124页 |
二、身中之《易》说的建立:后天之身与先天之身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论虚心之法 | 第127-138页 |
一、虚心之法的步骤之一:先存后亡 | 第127-130页 |
二、虚心之法的步骤之二:机动籁鸣 | 第130-131页 |
三、虚心之法的步骤之三:无中生有 | 第131-135页 |
四、虚心之法的步骤之四:温养功夫 | 第135-138页 |
结语 心易宗旨与《易》《契》结构 | 第138-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