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11-13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的价值 | 第12-13页 |
二、本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第13-20页 |
(一) 国外关于政治发展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关于政治发展的研究 | 第15-19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学术话语背景 | 第22-38页 |
一、西方政治发展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二、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24-31页 |
(一)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政治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二) 20世纪70年代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 第28-31页 |
三、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成就与贡献 | 第31-34页 |
四、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局限与不足 | 第34-3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阐释 | 第38-53页 |
一、政治发展的经济逻辑表达 | 第38-42页 |
(一) 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 第38-39页 |
(二) 政治发展与社会生产的辩证关系 | 第39-41页 |
(三) 政治发展与阶级斗争的推动关系 | 第41-42页 |
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存在 | 第42-44页 |
(一) 发展时间上的多样性 | 第42页 |
(二) 发展空间上的多样性 | 第42-43页 |
(三) 发展过程的多样性 | 第43页 |
(四) 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三、政治发展的制度设计 | 第44-48页 |
(一) 阶级统治的实现形式 | 第44-45页 |
(二) 人民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 | 第45-47页 |
(三) 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 | 第47-48页 |
四、政治发展的终极目的 | 第48-53页 |
(一) 自由人联合体 | 第48-50页 |
(二) 物质生产与社会发展 | 第50-51页 |
(三) 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 | 第51-5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 | 第53-68页 |
一、奠定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之基 | 第53-57页 |
(一) 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因 | 第53-54页 |
(二) 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 | 第54-55页 |
(三) 政治发展的最激烈表现形式 | 第55-57页 |
二、明确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主体和道路选择 | 第57-60页 |
(一)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 第57-58页 |
(二) 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 第58-60页 |
三、提供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理念 | 第60-63页 |
(一) 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 | 第60-61页 |
(二) 人民利益至上观念的实践应用 | 第61-62页 |
(三) 人民当家作主思想的制度化建构 | 第62-63页 |
四、揭示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 第63-68页 |
(一) 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性 | 第63-65页 |
(二) 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偶然性 | 第65-66页 |
(三) 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现状分析 | 第68-86页 |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成就 | 第68-72页 |
(一) 政治民主建设成效显著 | 第68-69页 |
(二) 依法治国得到贯彻落实 | 第69-70页 |
(三) 政治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 第70-71页 |
(四) 政治关系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 第71-72页 |
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特征 | 第72-76页 |
(一) 政治变革的自主性 | 第72-74页 |
(二) 政党主导的明确性 | 第74-75页 |
(三) 改革进程的渐进性 | 第75-76页 |
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76-81页 |
(一) 利益分配的均衡问题 | 第76-77页 |
(二) 公共权力的规范问题 | 第77-79页 |
(三) 法制权威的树立问题 | 第79-80页 |
(四) 社会思潮中一元与多元辩证统一问题 | 第80-81页 |
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 | 第81-86页 |
(一) 政治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强 | 第81-82页 |
(二) 政治参与的持续扩大 | 第82-83页 |
(三) 政治文化的积极建构 | 第83-84页 |
(四) 政治能力的不断提升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体系与实践 | 第86-106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第86-90页 |
(一)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第86-88页 |
(二) 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道路 | 第88-89页 |
(三) 坚定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向选择 | 第89-90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 | 第90-92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基本内容 | 第90-91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 第91-92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目标 | 第92-98页 |
(一) 政治民主 | 第93-94页 |
(二) 政治廉洁 | 第94-96页 |
(三) 政治稳定 | 第96-97页 |
(四) 政治效率 | 第97-98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动力 | 第98-101页 |
(一) 调整利益结构 | 第98-99页 |
(二) 强化参与协商的理念 | 第99-100页 |
(三) 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 第100-101页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现途径 | 第101-106页 |
(一) 坚持与改善党的领导 | 第101-102页 |
(二) 发挥政治文化的导向功能 | 第102-103页 |
(三) 多种发展措施相结合 | 第103-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