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第14-17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 二氧化钛负极材料 | 第17-18页 |
1.4.1 二氧化钛的嵌锂机理 | 第17-18页 |
1.5 二氧化钛材料的改性 | 第18-29页 |
1.5.1 控制暴露的晶面 | 第18-21页 |
1.5.2 掺杂 | 第21-24页 |
1.5.3 表面处理 | 第24-28页 |
1.5.4 和其他材料复合 | 第28-29页 |
1.6 三氧化二铁负极材料 | 第29-30页 |
1.6.1 三氧化二铁嵌锂机理 | 第29-30页 |
1.7 三氧化二铁材料的优化 | 第30-35页 |
1.7.1 低维纳米结构 | 第30-31页 |
1.7.2 中空结构 | 第31-33页 |
1.7.3 铁的氧化物与碳材料的杂化材料 | 第33-35页 |
1.8 论文的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9页 |
第2章 超薄碳自包覆的二氧化钛纳米片/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 第49-75页 |
2.1 引言 | 第49-5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2.2.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50-51页 |
2.2.2 TiO_2@C/RGO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51页 |
2.2.3 样品的结构和表征 | 第51-52页 |
2.2.4 电池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的测试 | 第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71页 |
2.3.1 材料的表征 | 第52-61页 |
2.3.2 TiO_2@C/RGO的形貌生长机理研究 | 第61-64页 |
2.3.3 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 | 第64-7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3章 碳包覆的TiO_2(B)/anatase纳米片/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自主装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 第75-99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合成 | 第76-77页 |
3.2.2 TiO_2@C/RGO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77页 |
3.2.3 样品的结构和表征 | 第77页 |
3.2.4 电极的制作以及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7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7-94页 |
3.3.1 材料的表征 | 第77-88页 |
3.3.2 电化学储锂性能测试 | 第88-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第4章 氮全掺杂的碳自包覆二氧化钛纳米片/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 第99-121页 |
4.1 引言 | 第99-10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0-101页 |
4.2.1 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合成 | 第100页 |
4.2.2 NTCG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100-101页 |
4.2.3 样品的结构和表征 | 第101页 |
4.2.4 电极的制作以及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10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6页 |
4.3.1 材料的表征 | 第101-110页 |
4.3.2 电化学储锂性能测试 | 第110-11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第5章 一步合成 γ-Fe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的研究 | 第121-137页 |
5.1 引言 | 第121-12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2-123页 |
5.2.1 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合成 | 第122页 |
5.2.2 γ-Fe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122-123页 |
5.2.3 样品的结构和表征 | 第123页 |
5.2.4 电极的制作以及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12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3页 |
5.3.1 材料的表征 | 第123-127页 |
5.3.2 电化学储锂性能测试 | 第127-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