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施工区交通流特性及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施工区交通流特性及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施工区交通流特性及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城市交叉口占道施工区交通特性研究 | 第18-30页 |
2.1 城市交叉口交通流组成 | 第18-19页 |
2.1.1 机动车流 | 第18页 |
2.1.2 自行车流 | 第18-19页 |
2.1.3 行人流 | 第19页 |
2.2 占道施工区道路特性 | 第19-23页 |
2.2.1 占道施工区定义和分类 | 第19-20页 |
2.2.2 交叉口占道施工区道路特性分析 | 第20-23页 |
2.3 交叉口占道施工情况下交通流特性 | 第23-29页 |
2.3.1 车辆运行特性 | 第23-24页 |
2.3.2 交叉口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24-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城市交叉口占道施工区通行能力分析与计算 | 第30-46页 |
3.1 城市交叉口通行能力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3.1.1 车辆类型 | 第30-31页 |
3.1.2 车道宽度 | 第31页 |
3.1.3 进口坡度 | 第31页 |
3.1.4 功能车道设置 | 第31页 |
3.1.5 行人过街和自行车交通 | 第31-32页 |
3.2 占道施工条件下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3.2.1 占道施工形式 | 第32-33页 |
3.2.2 作业区长度 | 第33-34页 |
3.2.3 车道宽度 | 第34-35页 |
3.2.4 施工区限速 | 第35-36页 |
3.2.5 车道功能 | 第36页 |
3.2.6 交通管制 | 第36页 |
3.2.7 其他因素 | 第36-37页 |
3.3 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 | 第37-45页 |
3.3.1 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37-41页 |
3.3.2 交叉口占道施工条件下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3.3.3 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株洲市芦淞路与石宋路交叉口实例分析 | 第46-60页 |
4.1 交叉口基本情况 | 第46页 |
4.2 芦淞路既有铁路桥改扩建项目施工概况 | 第46-48页 |
4.3 芦淞路石宋路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 | 第48-58页 |
4.3.1 芦淞路石宋路交叉口几何布置 | 第48-50页 |
4.3.2 相位周期 | 第50页 |
4.3.3 交通流量及通行能力计算 | 第50-53页 |
4.3.4 芦淞路石宋路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价 | 第53-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占道施工条件下交叉口交通仿真与交通组织优化 | 第60-70页 |
5.1 交通仿真的必要性 | 第60页 |
5.2 交通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0-63页 |
5.3 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 | 第63-68页 |
5.3.1 芦淞路石宋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 第63-66页 |
5.3.2 采用优化方案仿真结果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文献综述 | 第7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详细摘要 | 第90-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