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南京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的研究及其它几种植原体的检测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4-28页
    一、植原体(phytoplasma)及植原体病害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 植原体病害研究第15页
        2. 植原体基因组第15-16页
    二、植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16-19页
        1. PCR检测第16-17页
        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第17页
        3. DNA条形码技术第17-18页
        4.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第18页
        5.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第18-19页
        6. 微阵列分析第19页
    三、植原体的分类第19-20页
        1. 植原体的分类学研究历史第19页
        2. 植原体的分类第19-20页
    四、植原体的致病因子及分泌系统第20-22页
        4.1 植原体的毒力因子TENGU第20-21页
        4.2 植原体的抗原膜蛋白(Amp)第21页
        4.3 植原体的sec分泌系统第21-22页
    五、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8页
第一章 南京地区几种植原体的检测与鉴定第28-54页
    第一节 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的检测与鉴定第28-39页
        前言第28-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1.1 材料与主要试剂第29页
            1.2 患病枣树、患病构树和健康构树总DNA提取第29-30页
            1.3 引物的合成第30页
            1.4 直接PCR与巢式PCR第30-32页
            1.5 PCR产物的纯化与克隆第32页
            1.6 阳性转化子的获取第32-33页
            1.7 目的片段的测序与同源性比较第33页
            1.8 虚拟RFLP分析第33页
            1.9 16S rDNA,rp,tuf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第33页
        2 结果分析第33-37页
            2.1 构树感染植原体后的症状第33-34页
            2.2 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16S rDNA、rp、tuf secY基因的PCR扩增第34-35页
            2.3 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的16S rDNA,rp,tuf等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第35-36页
            2.4 基于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16S rDNA、rp以及tuf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第36-3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7-39页
    第二节 三角槭黄化病等几种植原体的16S rDNA的检测与分类第39-47页
        前言第39-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1.1 材料与主要试剂第40页
            1.2 患病及健康植株总DNA的提取第40页
            1.3 引物合成第40页
            1.4 直接PCR与巢式PCR第40-41页
            1.5 PCR产物回收与克隆第41页
            1.6 目的片段的测序与序列同源性比较第41页
            1.7 16S rDNA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2.1 感病植株的症状第41-42页
            2.2 感病植株中植原体16S rDNA的PCR扩增第42-43页
            2.3 感病植株中植原体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第43-45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5-47页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第二章 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TENGU毒力因子的初步研究第54-66页
    前言第54-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8页
        1.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第55页
        1.2 实验方法第55-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2页
        2.1 TENGU基因的扩增第58页
        2.2 TENGU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8-59页
        2.3 TENGU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9-60页
        2.4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第60-61页
        2.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61-6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第三章 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sec分泌系统3个亚基的克隆及其蛋白特性的分析第66-80页
    前言第66-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1.1 实验试剂第67页
        1.2 菌株与质粒第67页
        1.3 构树DNA的提取第67页
        1.4 sec分泌系统3个亚基基因的PCR扩增第67-68页
        1.5 pMD 19-T-sec重组载体的构建第68页
        1.6 测序及同源性比对第68-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5页
        2.1 secA、secY和secE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第69-71页
        2.2 secA、secY和secE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1-75页
    3 小结与讨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第四章 构树黄化卷叶病植原体抗原膜蛋白(Amp)的克隆及外源表达第80-96页
    前言第80-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7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81-82页
        1.2 方法第82-8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7-91页
        2.1 植原体抗原膜蛋白Amp基因的扩增与质粒的提取第87-88页
        2.2 重组表达载体pET-28a(+)-Amp的验证第88-89页
        2.3 Amp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89-9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第五章 感染植原体的构树的抗氧化相关酶活的变化第96-110页
    前言第96-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7-100页
        1.1 材料第97页
        1.2 方法第97-10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0-104页
        2.1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第100-101页
        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第101-102页
        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第102-103页
        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第103页
        2.5 丙二醛(MDA)含量第103-10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04-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全文总结第110-112页
    一、本文获得的主要结果第110页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0-111页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第111-11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nmt基因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调控及miRNA的靶向分析
下一篇:本氏烟抗疫病转录因子的筛选及两个WRKY类转录因子的抗病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