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8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8-9页 |
1.1.3 现实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宪法意识内涵界定 | 第14-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1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1.6.2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1.6.3 访谈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初中生宪法意识现状的实证调查 | 第18-42页 |
2.1 问卷的设计及样本的总体情况 | 第18-20页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8-19页 |
2.1.2 样本总体情况 | 第19-20页 |
2.2 初中生宪法意识的调查结果 | 第20-42页 |
2.2.1 初中生的宪法知识水平总体较低 | 第20-26页 |
2.2.2 初中生的宪法理念状况不理想 | 第26-30页 |
2.2.3 初中生对宪法功能的认识不够 | 第30-33页 |
2.2.4 初中生的基本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 第33-39页 |
2.2.5 初中生对宪法实施的评价整体较低 | 第39-42页 |
第3章 初中生宪法意识薄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9页 |
3.1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1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影响其对宪法内容的理解 | 第42页 |
3.1.2 初中生对宪法的了解方式还较为消极、被动 | 第42页 |
3.1.3 很多初中生认为宪法中的很多条规与其自身关系不大 | 第42-43页 |
3.2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1 受传统儒家文化重“人治”轻“法治”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 受当前社会政治制度不成熟的影响 | 第44页 |
3.2.3 受宪法权威不彰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 第45-49页 |
3.3.1 缺乏宪法教育的专门化内容 | 第45-46页 |
3.3.2 相关学科老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宪法教育内容 | 第46-47页 |
3.3.3 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未能体现宪法精神 | 第47-48页 |
3.3.4 学校与教师未能重视学生宪法意识的培育 | 第48-49页 |
第4章 初中生宪法意识培育路径的对策性思考 | 第49-65页 |
4.1 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培育学生的宪法意识 | 第49-55页 |
4.1.1 角色扮演法 | 第49-51页 |
4.1.2 课堂讨论法 | 第51-52页 |
4.1.3 课堂讲授法 | 第52-53页 |
4.1.4 对品德教材中的宪法内容实施二次开发 | 第53-55页 |
4.2 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宪法意识教育 | 第55-58页 |
4.2.1 语文学科教学中宪法意识教育的挖掘与渗透 | 第55-56页 |
4.2.2 历史学科教学中宪法意识教育的挖掘与渗透 | 第56-57页 |
4.2.3 其他学科教学中宪法意识教育的挖掘与渗透 | 第57-58页 |
4.3 结合班主任工作实施宪法意识教育 | 第58-59页 |
4.3.1 主题班会 | 第58-59页 |
4.3.2 家长会 | 第59页 |
4.4 通过学校仪式实施宪法意识教育 | 第59-61页 |
4.4.1 升旗仪式 | 第59-60页 |
4.4.2 国家宪法日 | 第60-61页 |
4.5 课外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宪法意识的特殊途径 | 第61-62页 |
4.6 通过校园文化熏陶间接实施宪法意识教育 | 第62-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