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内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国外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专业标准》审视的重要意义 | 第15-24页 |
一、对《专业标准》内容的全面审视与理解 | 第15-19页 |
(一)对“基本理念”的学习与理解 | 第16-18页 |
(二)对“基本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 第18-19页 |
(三)《专业标准》的实施 | 第19页 |
二、《专业标准》-校长资格制度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 第19-21页 |
(一)《专业标准》完善了校长选拔任用标准 | 第20页 |
(二)《专业标准》提供了校长培训学习的内容 | 第20-21页 |
三、《专业标准》对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第21-24页 |
(一)《专业标准》有利于建设高素质校长队伍 | 第21-22页 |
(二)《专业标准》有力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校长现状调查与资格制度的问题分析 | 第24-29页 |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调查与分析 | 第24-27页 |
(一)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第24-25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二、我国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的不足 | 第27-29页 |
(一)校长资格证书的获取流于形式,资格证书重要作用未发挥 | 第27页 |
(二)校长准入条件标准太宽泛,不具体 | 第27-28页 |
(三)校长自身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 第28页 |
(四)校长资格培训体系不严谨、不系统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国外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研究与借鉴 | 第29-39页 |
一、美国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的发展、走向及其启示 | 第29-34页 |
(一)美国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的发展 | 第29-32页 |
(二)美国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发展历程及启示 | 第32-34页 |
二、英国校长资格制度的运行启示 | 第34-39页 |
(一)英国校长专业资格制度运行历史进程 | 第34-35页 |
(二)英国校长专业资格制度的当前运行模式 | 第35-38页 |
(三)NPQH制度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完善措施 | 第39-45页 |
一、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应该法制化、规范化 | 第39-40页 |
(一)促进中小学校长遴选程序法制化 | 第39-40页 |
(二)坚持有证在先,持证上岗的原则 | 第40页 |
(三)规范管理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 | 第40页 |
二、基于《专业标准》,校长准入条件应具体化 | 第40-43页 |
(一)关注校长专业素质条件 | 第40-42页 |
(二)关注校长身体素质条件 | 第42页 |
(三)不能取得校长资格的情况要给予明确 | 第42-43页 |
三、基于《专业标准》及发展现状,校长培训方案应不断完善 | 第43-45页 |
(一)基于《专业标准》,明确培训新目标 | 第43页 |
(二)基于《专业标准》,树立培训新理念 | 第43页 |
(三)基于《专业标准》,梳理培训课程新内容 | 第43-44页 |
(四)基于《专业标准》,增加培训课程的实践部分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1 | 第49-53页 |
附录2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