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2 DNA生物传感器 | 第12-13页 |
1.3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 第13-14页 |
1.4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捕获探针DNA的固定方法 | 第14-15页 |
1.5 APTES自组装分子膜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6 DNA修饰的纳米金颗粒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7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检测 | 第17-19页 |
1.7.1 直接检测 | 第17页 |
1.7.2 间接检测 | 第17-19页 |
1.8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探针DNA修饰纳米金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31页 |
2.1 前言 | 第21-23页 |
2.1.1 纳米金颗粒的结构 | 第21页 |
2.1.2 纳米金颗粒的性质 | 第21-22页 |
2.1.3 纳米金颗粒的制备 | 第22页 |
2.1.4 探针DNA修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2-23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纳米金颗粒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2 DNA修饰纳米金颗粒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2.4.1 纳米金颗粒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2 捕获探针DNA修饰纳米金颗粒的表征 | 第27-28页 |
2.4.3 纳米金颗粒上连接捕获探针DNA量的表征 | 第28页 |
2.4.4 纳米金颗粒上连接发卡DNA和报告探针DNA量的表征 | 第28-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杂交指示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8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钌吡啶配合物的简介 | 第31-3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3.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2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3.3 杂交指示剂[Ru(NH_3)_5L]~(2+)的嵌入方式的验证 | 第34-3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3.4.1 [Ru(NH_3)_5H_2O](PF_6)_2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5-36页 |
3.4.2 PPE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6-37页 |
3.4.3 杂交指示剂[Ru(NH_3)_5L]~(2+)的嵌入方式的验证 | 第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4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构建 | 第38-50页 |
4.1 前言 | 第38-40页 |
4.2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40-42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4.2.3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4.3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组装 | 第42-43页 |
4.3.1 电极处理过程 | 第42页 |
4.3.2 在电极表面组装APTES膜 | 第42页 |
4.3.3 捕获探针DNA的固定 | 第42页 |
4.3.4 电极的封闭 | 第42页 |
4.3.5 捕获探针DNA与靶DNA的杂交 | 第42页 |
4.3.6 靶DNA与修饰在纳米金颗粒上的报告探针DNA杂交 | 第42-43页 |
4.3.7 嵌入杂交指示剂和检测电化学信号 | 第43页 |
4.4 传感器的SEM样品准备 | 第43页 |
4.5 封闭AuNPs-cpDNA巯基己醇浓度的优化 | 第43页 |
4.6 APTES末端氨基的封闭效果分析 | 第43-44页 |
4.7 传感器的特异性检测 | 第44页 |
4.8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4.8.1 在AuNPs-pDNA溶液中孵育后电极表面的SEM表征 | 第44-45页 |
4.8.2 生物传感器的阻抗图谱分析 | 第45-46页 |
4.8.3 封闭AuNPs-cpDNA巯基己醇浓度的优化 | 第46页 |
4.8.4 封闭氨基效果分析 | 第46-47页 |
4.8.5 生物传感器的线性检测 | 第47-49页 |
4.8.6 传感器的特异性检测 | 第49页 |
4.9 小结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