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论文

马来西亚五条港华人渔村传统文化守持与传承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9页
    第二节 学术回顾第9-16页
        一、文化研究相关理论第9-12页
        二、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第12-16页
    第三节 调查方法和意义第16-19页
        一、调查方法第16-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第19-25页
    第一节 区域概况第19-20页
        一、雪兰莪州第19页
        二、巴生县第19-20页
    第二节 村庄概况第20-25页
        一、基本情况第20-21页
        二、历史源流与发展第21-23页
        三、日常生活第23-25页
第三章 五条港村的传统文化第25-55页
    第一节 语言第25-26页
        一、闽南语第25-26页
        二、华语第26页
    第二节 住所第26-30页
    第三节 饮食第30-36页
        一、主食餐饮第30-32页
        二、小吃文化第32-34页
        三、饮茶传统第34-36页
    第四节 服饰第36-38页
        一、服饰第36-37页
        二、配饰第37-38页
    第五节 节庆第38-42页
        一、农历新年第38-40页
        二、清明节第40页
        三、端午节第40-41页
        四、中秋节第41页
        五、中元节第41-42页
        六、冬至与尾牙第42页
    第六节 婚姻第42-45页
        一、择偶过程第43页
        二、订婚仪式第43-44页
        三、结婚仪式第44-45页
    第七节 丧葬第45-47页
        一、入殓传统第46-47页
        二、出殡传统第47页
        三、送葬传统第47页
    第八节 宗教与民间信仰第47-55页
        一、公庙祭祀第48-50页
        二、阴庙祭祀第50-55页
第四章 五条港村传统文化守持与传承原因探析第55-69页
    第一节 地理隔绝的因素第55-57页
        一、地理位置与条件第55-56页
        二、地理隔绝作用分析第56-57页
    第二节 语言的维系第57-58页
        一、语言的功能第57页
        二、语言的维系作用第57-58页
    第三节 教育的促进第58-61页
        一、家庭教育第58页
        二、学校教育第58-61页
    第四节 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力量第61-64页
        一、宗教与民间信仰体系第62-63页
        二、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功能第63-64页
    第五节 公会组织的推动第64-69页
        一、洪门社团第64-65页
        二、华人公会第65页
        三、同安联谊社第65-67页
        四、公会的促进作用分析第67-69页
第五章 五条港村传统文化守持与传承意义探析第69-73页
    第一节 历史意义第69页
    第二节 现实意义第69-73页
        一、一种生存策略第69-70页
        二、维持族群边界的手段第70页
        三、提高认同感与增强凝聚力第70-71页
        四、自我价值的实现第71-72页
        五、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后记第79-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访制度研究
下一篇: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双重效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