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改革案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全国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驱动第12-13页
        1.1.2 全国公共检测服务发展困境及其问题驱动第13-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5页
        1.2.2 实践意义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论文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0-26页
    2.1 论文基本概念界定第20-23页
        2.1.1 公共检测服务的界定和内涵第20-21页
        2.1.2 公共检测服务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契合第21-23页
    2.2 论文的理论基础第23-26页
        2.2.1 公共服务理论第23-24页
        2.2.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第24-25页
        2.2.3 网络化治理理论第25-26页
第三章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改革的案例描述第26-37页
    3.1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改革的背景第26-28页
        3.1.1 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的趋势第26-27页
        3.1.2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3.2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改革的具体措施第28-32页
        3.2.1 分类布局全市公共检测机构第28-30页
        3.2.2 科学统筹定位全市检测资源第30页
        3.2.3 多元共建公共检测技术联盟第30-31页
        3.2.4 建立完善多元协作管理机制第31-32页
    3.3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改革的成效第32-33页
        3.3.1 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第32页
        3.3.2 公共服务绩效提升第32-33页
        3.3.3 权力寻租空间减少第33页
    3.4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改革案例的典型性第33-37页
        3.4.1 全国公共检测服务改革普遍路径评析第33-35页
        3.4.2 德阳公共检测服务改革典型路径评析第35-37页
第四章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多元化的协作主体分析第37-41页
    4.1 政府主导第37-39页
        4.1.1 服务载体:区域性政府核心检测机构第37-38页
        4.1.2 服务范围:基础性公共检测服务第38-39页
    4.2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协同参与第39-41页
        4.2.1 服务载体:公共检测技术联盟第39页
        4.2.2 服务范围:综合性公共检测服务第39-41页
第五章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企业化的协作形式分析第41-46页
    5.1 “产、学、研、检”一体化的协作载体第41-42页
        5.1.1 资源统筹配置使用第41页
        5.1.2 完善协作管理契约第41-42页
    5.2 聚焦三方的市场化服务导向第42-44页
        5.2.1 产业导向第42-43页
        5.2.2 企业导向第43页
        5.2.3 公众导向第43-44页
    5.3 “一站式”的综合化服务平台第44-46页
        5.3.1 搭建服务平台第44-45页
        5.3.2 集成服务功能第45-46页
第六章 德阳市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契约化的协作机制分析第46-51页
    6.1 运行投入机制第46-48页
        6.1.1 有形资产投入机制第46-47页
        6.1.2 无形资产投入机制第47-48页
    6.2 共同责任机制第48-49页
        6.2.1 公共目标转化第48页
        6.2.2 互动会商决策第48-49页
    6.3 利益分配机制第49-51页
        6.3.1 以产权为纽带的共有利益分配制度第49页
        6.3.2 以主体为依据的差异利益分配制度第49-51页
第七章 德阳公共检测服务协作供给改革的借鉴与启示第51-55页
    7.1 强化公共服务导向的协作治理理念是根本第51-52页
        7.1.1 公共服务向社会本位转变第51-52页
        7.1.2 公共服务向互动开放式转变第52页
    7.2 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的协作治理组织是核心第52-53页
        7.2.1 培育以政府为核心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主体第52页
        7.2.2 培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综合性技术服务主体第52-53页
    7.3 建立以契约为纽带的协作治理机制是保障第53页
        7.3.1 以目标为依据的共同责任机制是基础第53页
        7.3.2 以产权为依据的利益激励机制是动力第53页
    7.4 确立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协作治理体系是关键第53-55页
        7.4.1 政府引导是前提第53页
        7.4.2 市场导向是根本第53-5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8页
    8.1 结论第55-56页
    8.2 展望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重大决策终身问责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WL机关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