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问题学生特点、成因及教育策略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引言 | 第9-12页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 "问题学生"的内涵 | 第9页 |
2. "问题学生"的外延 | 第9-10页 |
(1) "学习问题学生" | 第9页 |
(2) "行为问题学生" | 第9页 |
(3) "心理问题学生"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初中"问题学生"的特点 | 第12-21页 |
(一) 初中"问题学生"的典型特点 | 第12-13页 |
1. "学习问题学生"的特点 | 第12页 |
2. "行为问题学生"的特点 | 第12-13页 |
3. "心理问题学生"的特点 | 第13页 |
(二) 初中"问题学生"归因 | 第13-21页 |
1. "学习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 第13-17页 |
2. "行为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 第17-19页 |
3. "心理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 第19-21页 |
三、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 第21-31页 |
(一) "学习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 第21-25页 |
1. 提高全民素质 | 第21页 |
2. 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 第21页 |
3.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 第21-24页 |
4. 家校联合,端正家长认识,改变家教方法 | 第24页 |
5. 转变观点,作朋友型家长,关注孩子的发展 | 第24-25页 |
(二) "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 第25-28页 |
1. 减少不良文化的暗示 | 第25-26页 |
2. 评价体制多元化,处理问题多样化 | 第26页 |
3. 用爱心去感化 | 第26-27页 |
4.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 第27页 |
5. 加强心理疏导 | 第27页 |
6. 改善家庭教育,营造民主氛围 | 第27-28页 |
(三) "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 第28-31页 |
1. 关注教育对象,防患于未然 | 第28页 |
2. 把握教育时机,找准切入点 | 第28-29页 |
3. 借助同龄人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 第29页 |
4. 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 | 第29页 |
5. 引导个体进行恰当的情感宣泄 | 第29-31页 |
四、结语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