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序言 | 第9-11页 |
2 研究成果与理论支撑 | 第11-17页 |
2.1 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2.1.1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2.1.2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2.2 理论支撑 | 第13-17页 |
2.2.1 福利经济学 | 第13-15页 |
2.2.2 养老经济学 | 第15页 |
2.2.3 我国社会保险法基本内容 | 第15-17页 |
3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体制演变与现状 | 第17-24页 |
3.1 并轨计划的出发点和动机 | 第17-18页 |
3.1.1 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与养老制度的现实矛盾 | 第17-18页 |
3.1.2 沉重的财政压力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 | 第18页 |
3.2 养老保险并轨的历史演变历程 | 第18-22页 |
3.2.1 确立和统一阶段(1949年至1957年) | 第18-19页 |
3.2.2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7年至1977年) | 第19-20页 |
3.2.3 改革开放后再次分立阶段(1978年至1991年) | 第20页 |
3.2.4 十四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届四中全会(1991年至2014年) | 第20-22页 |
3.3 目前并轨计划的进展状况 | 第22-24页 |
3.3.1 并轨计划总体进展 | 第22-23页 |
3.3.2 《决定》实施后并轨计划的最新进展 | 第23-24页 |
4 关于“双轨制”的并轨因素分析 | 第24-40页 |
4.1 我国新实行并轨政策实现目标 | 第24-26页 |
4.1.1 有利于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 第24-25页 |
4.1.2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 | 第25页 |
4.1.3 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对社会保险的贡献 | 第25-26页 |
4.2 实行并轨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6-32页 |
4.2.1 实行并轨计划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4.2.2 实行并轨计划的现实可行性 | 第29-32页 |
4.3 “并轨”改革的关键制度因素安排 | 第32页 |
4.4 “并轨”改革的核心内容综述 | 第32-40页 |
4.4.1 对于公平概念的界定 | 第34-35页 |
4.4.2 并轨”改革中对“中人”的政策定位 | 第35-36页 |
4.4.3 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与待遇给付 | 第36-38页 |
4.4.4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及待遇给付 | 第38页 |
4.4.5 企业养老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支付的异同 | 第38-40页 |
5 并轨的对策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40-50页 |
5.1 国外实施借鉴案例 | 第40-44页 |
5.1.1 国外养老保险改革综述 | 第40-41页 |
5.1.2 国外实行“并轨”计划的成果 | 第41页 |
5.1.3 各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 第41-43页 |
5.1.4 国外成果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4页 |
5.2 现阶段实施“并轨”政策的难点与改革对策思考 | 第44-46页 |
5.2.1 待遇保障问题 | 第44页 |
5.2.2 制度对接问题 | 第44-45页 |
5.2.3 “中人”补偿问题 | 第45-46页 |
5.3 可行性手段 | 第46-50页 |
5.3.1 强化宣传力度,转变民众思想 | 第46页 |
5.3.2 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 第46-47页 |
5.3.3 保证各类人群待遇支付的平稳过渡衔接 | 第47页 |
5.3.4 改革计发办法,统一调整机制 | 第47页 |
5.3.5 依法治国完善立法,坚定制度改革决心 | 第47-48页 |
5.3.6 扎实做好职业年金制度,保障改革群体待遇不降 | 第48页 |
5.3.7 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