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对象 | 第14-16页 |
1.2.1 政府如何与企业、金融机构、中间机构共赢 | 第14-15页 |
1.2.2 财税应当在哪些环节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 第15页 |
1.2.3 政府财税应当通过哪些工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 第16-21页 |
1.3.1 国外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 第21页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方法 | 第21-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25页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5-28页 |
2 中小企业融资及财政支持的相关理论 | 第28-40页 |
2.1 中小企业融资的概念 | 第28-30页 |
2.1.1 中小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 第28-29页 |
2.1.2 融资的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2.2 中小企业融资特点方面的理论 | 第30-34页 |
2.2.1 中小企业融资的生命周期理论 | 第30-31页 |
2.2.2 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型融资理论 | 第31-32页 |
2.2.3 中小企业新型融资行为理论 | 第32-34页 |
2.3 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方面的理论 | 第34-37页 |
2.3.1 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理论 | 第34-35页 |
2.3.2 行为金融学视角:羊群理论 | 第35-36页 |
2.3.3 金融抑制:身份匹配理论 | 第36-37页 |
2.4 政府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理论 | 第37-40页 |
2.4.1 信贷人权利保护理论 | 第37-38页 |
2.4.2 社会关系变迁理论 | 第38页 |
2.4.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失灵理论 | 第38-39页 |
2.4.4 包容性金融发展理论 | 第39-40页 |
3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职责与方式 | 第40-52页 |
3.1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 第40-44页 |
3.1.1 现实层面:融资困境的需要 | 第40-42页 |
3.1.2 技术层面:公共产品的需要 | 第42-43页 |
3.1.3 伦理层面:公共道义的需要 | 第43-44页 |
3.2 政府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 第44-47页 |
3.2.1 明确中小企业的融资规则 | 第44-45页 |
3.2.2 改善中小企业的综合经营环境 | 第45-46页 |
3.2.3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服务平台 | 第46页 |
3.2.4 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 第46-47页 |
3.3 财税政策支持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47-49页 |
3.3.1 短期撬动长期的机理 | 第47页 |
3.3.2 乘数效应的机制 | 第47-48页 |
3.3.3 风险重新分配的机制 | 第48-49页 |
3.4 政府财政支持的方式分析 | 第49-52页 |
3.4.1 系统性思维下的整体性支持 | 第49页 |
3.4.2 宏观为主并兼顾定向支持 | 第49-50页 |
3.4.3 市场化逻辑下的竞争性分配 | 第50-52页 |
4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工具选择及模型分析 | 第52-72页 |
4.1 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 第52-59页 |
4.1.1 各种主要的政策工具框架 | 第52-53页 |
4.1.2 各种政策工具的优劣比较分析 | 第53-58页 |
4.1.3 最适宜政策工具的选择 | 第58-59页 |
4.2 政策性信用担保模型 | 第59-67页 |
4.2.1 模型的主要观点 | 第60页 |
4.2.2 基础模型的论证 | 第60-67页 |
4.3 拓展:信用担保和财政资助的双约束模型 | 第67-72页 |
4.3.1 拓展模型的论证 | 第67-71页 |
4.3.2 模型的结论 | 第71-72页 |
5 我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 第72-96页 |
5.1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资金政策 | 第72-74页 |
5.1.1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 第73-74页 |
5.1.2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 第74页 |
5.2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 | 第74-76页 |
5.2.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 第74-75页 |
5.2.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 第75-76页 |
5.3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政策 | 第76-79页 |
5.3.1 加强融资性担保行业制度建设 | 第76页 |
5.3.2 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信用担保行业 | 第76-79页 |
5.4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79-82页 |
5.4.1 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 | 第79-81页 |
5.4.2 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措施 | 第81页 |
5.4.3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措施 | 第81-82页 |
5.5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 | 第82-84页 |
5.5.1 政策性银行 | 第82-83页 |
5.5.2 政策性保险 | 第83-84页 |
5.6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财政措施 | 第84-86页 |
5.6.1 风险补偿 | 第84-85页 |
5.6.2 贷款贴息 | 第85页 |
5.6.3 增加不良贷款核销的自主权 | 第85-86页 |
5.7 支持证券市场融资的财政措施 | 第86-88页 |
5.7.1 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股权市场融资的财政措施 | 第86-87页 |
5.7.2 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债券市场融资的财政措施 | 第87-88页 |
5.8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 第88-96页 |
5.8.1 支持融资财政政策的根本矛盾 | 第88-89页 |
5.8.2 财政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 | 第89-90页 |
5.8.3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存在的问题 | 第90-91页 |
5.8.4 信用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91-92页 |
5.8.5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92-93页 |
5.8.6 财政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所存在的问题 | 第93-94页 |
5.8.7 财政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存在的问题 | 第94-95页 |
5.8.8 财政支持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95-96页 |
6 境外国家和地区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与启示 | 第96-118页 |
6.1 台湾 | 第96-102页 |
6.1.1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历史及法律基础 | 第96页 |
6.1.2 针对企业发展的全阶段策略 | 第96-98页 |
6.1.3 融资政策引导 | 第98-99页 |
6.1.4 专案贷款 | 第99-100页 |
6.1.5 信用保证 | 第100-101页 |
6.1.6 创业投资引导 | 第101页 |
6.1.7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策略的启示 | 第101-102页 |
6.2 美国 | 第102-107页 |
6.2.1 提供多种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局 | 第103-105页 |
6.2.2 “国家小企业信贷倡议” | 第105-106页 |
6.2.3 美国中小企业支持策略的启示 | 第106-107页 |
6.3 德国 | 第107-110页 |
6.3.1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 | 第107-109页 |
6.3.2 地区工商协会 | 第109页 |
6.3.3 德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策略的启示 | 第109-110页 |
6.4 日本 | 第110-118页 |
6.4.1 发达的私营、公营中小金融体系 | 第110页 |
6.4.2 成熟的融资担保体系 | 第110-114页 |
6.4.3 完备的防止企业倒闭共济体系 | 第114-115页 |
6.4.4 日本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启示 | 第115-118页 |
7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思路 | 第118-128页 |
7.1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目标 | 第118-119页 |
7.1.1 政府给予中小企业信用增级 | 第118页 |
7.1.2 增强中小企业融资的内生能力 | 第118-119页 |
7.1.3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 | 第119页 |
7.2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原则 | 第119-121页 |
7.2.1 商业化原则 | 第119-120页 |
7.2.2 结构化原则 | 第120页 |
7.2.3 可持续化原则 | 第120-121页 |
7.3 革新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思路 | 第121-122页 |
7.3.1 间接支持为主 | 第121页 |
7.3.2 根据企业发展阶段予以支持 | 第121-122页 |
7.3.3 按照区位因地制宜 | 第122页 |
7.4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阶段策略 | 第122-128页 |
7.4.1 创立阶段的融资支持策略 | 第122-124页 |
7.4.2 成长阶段的融资支持策略 | 第124-125页 |
7.4.3 成熟阶段的融资支持策略 | 第125-126页 |
7.4.4 衰退阶段的融资支持策略 | 第126-128页 |
8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 第128-172页 |
8.1 建立完备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 第129-136页 |
8.1.1 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 | 第129-131页 |
8.1.2 政府型创业引导基金的管理运作模式 | 第131-135页 |
8.1.3 推动社会资本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的财政措施 | 第135-136页 |
8.2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贷款政策 | 第136-139页 |
8.2.1 专项贷款机制设计 | 第136-138页 |
8.2.2 专项贷款操作要点 | 第138-139页 |
8.3 构建以政策性担保为核心的信用担保体系 | 第139-151页 |
8.3.1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组织架构 | 第140-141页 |
8.3.2 壮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 | 第141-143页 |
8.3.3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 | 第143-146页 |
8.3.4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架构 | 第146-151页 |
8.4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 第151-156页 |
8.4.1 确立税收优惠政策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152页 |
8.4.2 推动“营改增“改革,优化增值税管理 | 第152-155页 |
8.4.3 完善中小企业所得税制度 | 第155-156页 |
8.5 革新政策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模式 | 第156-158页 |
8.5.1 发展政策性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村镇银行 | 第156-157页 |
8.5.2 逐步建立完善的转贷款合作模式 | 第157-158页 |
8.6 财政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 | 第158-163页 |
8.6.1 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服务中小企业 | 第159-161页 |
8.6.2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 | 第161-162页 |
8.6.3 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 | 第162-163页 |
8.7 助力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 第163-165页 |
8.7.1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进入股权市场 | 第163-164页 |
8.7.2 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 | 第164-165页 |
8.8 财政推动互联网金融惠及中小企业 | 第165-167页 |
8.8.1 财政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 | 第166页 |
8.8.2 多部门协调建设互联网金融生态 | 第166-167页 |
8.9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中小企业经营安全互助基金 | 第167-172页 |
8.9.1 经营安全互助基金的管理机制 | 第168-169页 |
8.9.2 经营安全互助基金的风险控制 | 第169-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0-182页 |
后记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