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及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岩溶类型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2.2 岩溶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区岩溶储层勘探现状 | 第12-13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5-17页 |
1.5.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1.5.2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8页 |
2.1 潜山地层发育特征及分布 | 第17-21页 |
2.1.1 寒武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19页 |
2.1.2 奥陶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20页 |
2.1.3 寒武—奥陶系地层分布特征 | 第20-21页 |
2.2 潜山构造演化 | 第21-23页 |
2.3 碳酸盐岩潜山岩石学特征 | 第23-28页 |
2.3.1 石灰岩类 | 第24-25页 |
2.3.2 白云岩类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28-44页 |
3.1 实验样品及加工 | 第28页 |
3.2 表生岩溶模拟实验 | 第28-34页 |
3.2.1 实验条件简介 | 第28-29页 |
3.2.2 不同组分碳酸盐岩溶蚀特征对比 | 第29-34页 |
3.3 埋藏岩溶模拟实验 | 第34-39页 |
3.3.1 实验条件简介 | 第34-35页 |
3.3.2 不同组分碳酸盐岩溶蚀特征对比 | 第35-39页 |
3.4 碳酸盐岩溶蚀特征及溶蚀机理 | 第39-44页 |
3.4.1 岩石结构的选择性溶蚀 | 第39-40页 |
3.4.2 矿物成分的选择性溶蚀 | 第40-42页 |
3.4.3 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典型溶蚀特征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岩溶储层发育特征 | 第44-61页 |
4.1 岩溶作用的识别标志 | 第44-49页 |
4.1.1 野外露头标志 | 第44页 |
4.1.2 岩心标志 | 第44-46页 |
4.1.3 微观标志 | 第46-48页 |
4.1.4 钻录井及测井标志 | 第48-49页 |
4.2 岩溶发育期次 | 第49-53页 |
4.2.1 表生岩溶发育期次 | 第49-51页 |
4.2.2 埋藏岩溶发育期次 | 第51-53页 |
4.3 岩溶发育模式 | 第53-61页 |
4.3.1 表生岩溶发育模式 | 第53-58页 |
4.3.2 埋藏岩溶发育模式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岩溶储层油气成藏模式 | 第61-72页 |
5.1 油气成藏条件 | 第61-67页 |
5.1.1 烃源岩条件 | 第61-62页 |
5.1.2 储层条件 | 第62-65页 |
5.1.3 油气输导条件 | 第65-67页 |
5.2 成藏主控因素 | 第67-68页 |
5.3 油气成藏模式 | 第68-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